「博士随想」カテゴリーのアーカイブ

建筑相关词的意

Posted: 2010年6月23日 カテゴリー: 博士随想
建筑史在研究初期(似乎现在也是)主要关注的是样式史,在欧洲咋样不知道,在日本,建筑史研究开始的最初20年左右逐渐完成大框架。后来的人主要是修修补补。样式变迁的研究原来很大程度和考古学研究是相通?一个日本考古学发展史的小小文,提到建筑家的小林行熊对考古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说到小林认为样式是基于一个时代,地区的规范形成。并引用到建筑。讲述了建筑史的style 和. type定义。
type是建筑不变的几种基本类型。是关注其关系构成,对同时性的捕捉。
style是关注人们生活变化对应的建筑样式变化,对通时性的捕捉。
对style的发展变化的研究19世纪以来德国美术史家们在进行,寻求导出对支撑样式的被称为时代精神和民族性的非个人审美意识而是一般化文化样式。
对这些论调,以前只是有感性认识,觉得应该是这样,大家都这么说,但从没有追究其理论背景。
同时,是否这就是建筑类型学之类的基础?
回应题目,其实想说明治时期中村达太郎出过一本《日本建筑词汇》,中谷做了评论,http://www.nakatani-seminar.org/nakatanipersonaldata/nakamuraessay/kiretsunohozon.html在明治的风口浪尖,江户以来传统木工术语流传和西方近代建筑词汇冲击交杂的时期,出的书。感兴趣的是中谷介绍其卷末对语源的考证。日本字是怎么从中国字转化过来的,特别是建筑相关的。07年回国,去山西路上汤老师曾问过类似问题,当时啥都不知,仅觉得有意思。看来建筑相关的词,有很多东西值得好好考虑。
中谷对其研究的日本文字字源进行了大体分类,大家参考
(天)文字の部
(一)古人が支那字の意味を取り違えたるもの
(二)古人が支那字を書き誤りてそれが自然に日本字となりたるもの
(三)是非とも改めたき誤謬
(四)当字
(五)支那にて動詞に用いる字を我国にては名詞となすもの
(六)支那におけるよりは広き意義を有するもの
(七)日本字
(地)言葉の部
(八)誤謬の言葉
(九)文法上誤謬の如くに思わるる言葉
(一〇)疑わしき言葉
(一一)原意を失くしたるもの
(一二)言葉の変遷

中国与日本近代以前的建築交流

Posted: 2010年6月12日 カテゴリー: 博士随想
比较模式化的说法是:asuka飞鸟时代传入南北朝样式,nara奈良时代传入唐式,随着heian平安后期遣唐使废止,与大陆交通终止而使前两种样式的第一次日本化时代,产生了wa和样。kamakura镰仓时代与中国再次交通,新样式tenjikuyo天竺样(又称大佛样,被认为是福建沿海一带宋明间的一种地方做法,据说田中淡在京都大学退职讲座中提到中国古代建筑的样式具有重叠性,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呈线性发展,而大佛样是福建工匠在日本建造寺庙时候和当地工匠共同创造的)和karayo唐样(宋代的官式做法)传入日本,江户锁国政策后新样式与老样式折中即第2次日本化时期。(天沼俊一《日本建筑史》及各个时期版本的日本建筑史图集等)。

之后就是形成了日本固有特色,到明治以后又和各个时期的西方古典样式,大正以后西方近代样式进行折中融合。形成了现在的日本建筑状态。

但江户锁国也仍保持和荷兰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学术界流行的是兰学和儒学,朱舜水在当时很有名气。幕府也修建了很多孔庙圣堂(例如于茶水车站附近的伊东忠太设计再建的汤岛圣堂,在江户时期就很有规模)。但,学界基本上是说,中国来的样式在江户时期200多年里基本上就没有影响日本了。
要看的现象是,日本研究者常说在桃山时代之前日本没有高层楼阁建筑,安土城天守阁是第一个。建成3年即毁于兵灾,但在描述其形象时记录有其八角阁楼,柱子朱漆遍布盘龙。德川家庙东照宫以丰富的木雕和鲜艳的油漆色彩而出名。很多地方的神社也是如此,这些富于装饰的表现,很容易联想到中国明清建筑。但很少有人说与中国影响的关系,主要问题可能是
1.与繁杂的近世相比,与古代建筑样式特征比较明确,研究性强。
2.中国明清建筑的特点,横跨很长时间与广大地域,差异性很大,对于其特点是什么中国本身自己也没有研究明白。
3.日本在建筑史研究初期主要关注古代,当开始研究近世时候,社会进入了帝国时期,极力宣扬日本特征,皇国正统,主观上也倾向于确定自己独特地位。而战后很长时间也没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建筑研究。
因此,明清建筑对日本的影响有无或者多少,期待大家的解明。
以上,个人意淫而已,半数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参考:
 
网上个人天守爱好者研究家的论述,供参考
http://castles.noblog.net/blog/index.html
 
其中有一段是:
城の再発見!信長が安土山を「始皇帝の阿房宮」に見立てたのは…

最近的近世城郭研究

Posted: 2010年6月9日 カテゴリー: 博士随想
日本的近世城郭从明治初期逐渐退出政治与军事的使用,对其的研究在昭和10年代开始,经历二战间歇,在战后60年代达到了一个顶点,研究方面学界与民间大量囊括所有城郭的全书式刊物集中出版,实际方面,随着经济黄金时代到来,各地混凝土复原与模拟天守阁各地大量建设,达到了最高潮。

持续到70年代末开始降温,研究转向城郭相关的御殿与武家住宅等,以及早期天守的基于史料和考古的复原。期间复原建设秉承谨慎和木造原则缓慢进行。
2007年前后,大河剧持续上演近世背景巨作,民间战国热再起,对近世的关注再次复兴。昭和初期复原的大阪城等经过了70年,成为了登录文化财建筑,代表着对明治初期以近代洋风砖造建筑为主的研究对象以外,对此类特殊的复原建筑的态度逐渐引起了学界关注,对明治以后近世城郭的发展野中胜利从存成废城令到城址开催展览活动到最近对城址模拟天守的建设的历史经历进行了还原与研究。铃木博之对复原天守的隐含的日本近代复原思想进行了分析。韩国人许旺佑在整理了韩国城郭保护的现状后,2009 年对日本近世城郭文化财保护的历史进行追述与总结。并在学界引起了争论,刊登在本年5月份学会论文集中。
以上种种情况似乎反映了对近世城郭的近代以后的史的研究,从建筑史,都市史,建筑论,文化财保护等方面,成为了一个新兴的热点。而本人则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至今仍无成果。

很气愤,很无奈

Posted: 2010年4月9日 カテゴリー: 博士随想
今天在午饭后的困意中昏昏噩噩的在建筑学会网站上查论文,突然发现一个叫野中勝利的老师在4月份的黄表纸上发表了对战前天守阁复建的研究论文,虽然07年这位老师就对明治废城与城址公园最初建设问题在城市规划会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当时看见了就很郁闷,我正在学习废城时城郭的情况,就有他发了个这文章。但幸亏天守复建历史这一块,虽然民间研究很多,在建筑学会的黄表纸,没有人发表呢,是一块不大有人注意的肥肉。对这个肥肉盯了很久,可自己就是没有能耐吃下,结果今天又看到了这位先生,成了建筑学会论文集历史上第一个吃这块肥肉的人。咱们就只能在旁边吞吞口水,在以后的研究中作为鼻祖来引用。

同时还有一个姓徐的东京艺术大学的,把近世城郭的保存与变迁这块黄表纸上潜在的肥肉也在去年年末吃掉了。无奈啊,辛苦几年,好不容易找到了几块肥肉就这样被人一块一块吃了。盯上很久的肥肉都被别人吃了,咱也要加速才行了。

日本的砖瓦

Posted: 2009年9月11日 カテゴリー: 博士随想
在日本来说,明治维新以前,从来常用的建材就是木头,石头,土,茅草,瓦与铜。

瓦最外在唐朝时期也出现,在建筑中应用很少,除了重要建筑,一般都是屋脊用一点点,或者干脆不用,全采用茅草。完全不像现在满大街民房都用红红兰兰琉璃瓦顶。
下面一张图片说的是本来此建筑本来为瓦屋顶,台风后重修,就改成茅草的了。真够节省。但在同时期安土城,大阪城等天守阁上使用的瓦,竟然还贴金箔。
裏門の古写真
これまで、松阪城唯一の古写真として紹介されてきた裏門の写真であるが、撮影年次が明治5年であることが判明した。

裏門も表門等と同様、もともとは瓦葺二階建の城門であったが、正保3年(1646)8月7日の「大風」で二階部分が破損したために茅葺平屋建になったという。

另外砖头就更是少见,本人也只在京都东寺某殿内见过一次地砖。日本人崇尚自然,不喜欢用木头烧粘土制造砖瓦吧?环保?

像练快题一样练论文

Posted: 2009年8月31日 カテゴリー: 博士随想
这是在半死不活赶时间交上一篇不知道能不能录用的论文之后的感想,突然发现,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儿呀!说别的不理解,像练快题一样一出口,恐怕我辈中人有很多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吧,顿时会对舞文弄墨散去了恐惧与排斥心理吧。
由此想到在若干年前觉得字写得不好,于是有一天突然领悟,不是写的不好嘛,那就当作是画来吧。于是很轻松了
 
以上
 
希望还要默默的隐忍的耕耘在文坛的同伴们一点儿灵感哈
 
 

16日面谈后感想

Posted: 2008年12月16日 カテゴリー: 博士随想
好像不是第一次了,和教授谈完话就在这里发泄一下压力。语言不通,心情紧张,无法完全表达暂且放在一边,把听到的有用的东西记下来,或许能对列位看官有用。
因为一直朝着中日城市防御体系对比的方向走,前一阵子开始分析广岛城的防御系统,不知不觉的这里看看,那里查查,知道今天还陷在里面,居然去和教授讨论其中的城图的细节问题。于是就得到了下面的建议:
1.大方向。
作为留学日本的外国人,取得学位是第一位的,以现在的水平,想要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对背景资料的掌握就不足,语言也有障碍。怎么在三年内取得学位最重要。其次是感兴趣的东西,一直做下去都行。而他当年在中国也是这样做的。
2.具体研究方法建议。
研究建筑(城市)史是一个逆向过程,面对一个综合体无法理清其关系时要分解,也就是按照城下町,城,再整体的步骤(系统论?),收集防御相关认识,形成一个大略的概念,然后赶快收集下一个城市,等收集了很多之后再分类比较一下。
另外,类似的话应该1年前就跟我提过,也有留日毕业前辈多次提醒过,看来我比较执迷不悟。今天对老师没敢说的是这样的研究应该有很多人都做过了啊,要说为了快速了解整体的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很好。但是从内容到方法都没有什么的新鲜感的东西,如何用来毕业呢?老师没有说的论文思路的下半部分应该是将中国的城市也如法炮制,两相比较,日本人不了解中国的,中国人不知道日本的。于是,大家都觉的新鲜了,我也修成正果了。
目前自己所做的则是希望就城市防御的道路系统的防御性出发,参考日本人的研究,为其做一个校正,提出自己的一点儿补足的东西。罢了,自己的想法保留,毕业要紧,咱不也是一个俗人么。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也不是不想用最理智最迅速的方法毕业,最原始的方法都不会来着,还被老师误以为志向远大,欲与日本研究者同台竞技,唉,误解我袅。
明年只会比今年更痛苦,一朝天子一朝臣,明年换老师后,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状况。想起一位研究生同学的名言:“即便明天是世界末日,我还是傻傻的种我的苹果树”。欣赏这种状态心境,而我的苹果树呢?
补充一下,引发这一切的,是一个识字问题,顺便贴上来,请教大家上面写的什么了。
再补充一点,老师还讲到他在研究朝鲜建筑写博士论文时也觉得研究的不够,但一想到这样研究下去成了老头子也比不了业,拿不了文凭,平不了教授,还是要赶快毕业。且说研究室的今年预订毕业的两个博士也是感到研究不够满足,但是为了毕业,就赶快写论文。周围的老师也都是这样,虽然这是不正义的想法,但是是需要的。
方法上要分步骤来完成,第一步先总体收集,然后比较,然后解决细节问题。而我直接掉进第3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