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カテゴリーのアーカイブ

猴子管理法则来源(转载)

Posted: 2012年2月2日 カテゴリー: Uncategorized

http://wiki.mbalib.com/wiki/%E7%8C%B4%E5%AD%90%E7%AE%A1%E7%90%86%E6%B3%95%E5%88%99

背上的猴子——由威廉姆翁肯 (William Oncken)所发明的一个有趣的理论。他所谓的“猴子”,是指“下一个动作”,意指管理者和下属在处理问题时所持有的态度。其与Donald L. Wass在1999年共同创作并发行了介绍该理论的书籍《Management Time: Who’s Got the Monkey?》。

很多管理者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天走进办公大门后,总有员工跑到自己面前说:“我昨天的工作遇到了一些问题,请问该怎么解决?”这个时候,很多管理者会发现,当你听完下属员工的工作汇报后发现这件事情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你原本计划好今天要做的工作也因此耽误了不少时间。

责任是一只猴子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本来该下属员工自行完成的工作,因为逃避责任的缘故,交由上司处理。每个下属都有自己的猴子,如果都交由上司管理,显然,管理者自己的时间将变得十分不够用。

威廉姆翁肯提出的猴子管理法则,目的在于帮助经理人确定已由适当人选在适当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当然,这个法则只能运用在有生存价值的猴子身上,不该存活的猴子,就狠心把他杀了吧!

猴子管理法则的简介

猴子管理法则的目的在于帮助经理人确定由适当人选在适当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身为经理人要能够让员工去抚养自己的“猴子”,你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规划协调创新等重要工作。

“猴子”=问题

你是问题处理高手吗?假如你的下属崇拜你,你或许会相当高兴。但那以后,他几乎每件事都向你请示,你会觉得如何呢?你是否会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了,并因此开始检查自己的管理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呢?

有一天,你的一位下属在办公室的走廊与你不期而遇,下属停下脚步问:“老板,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向你请示该怎么办。”此时,下属的身上有一只需要照顾的 “猴子”,接下来他如此这般将问题汇报了一番。尽管你有要事在身,但还是不太好意思让急切地想把事情办好的下属失望。你非常认真地听着……慢慢地,“猴子”的一只脚已悄悄搭在你的肩膀上。

你一直在认真倾听,并不时点头,几分钟后,你对他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问题,很想先听听他的意见,并问:“你觉得该怎么办?”

“老板,我就是因为想不出办法,才不得不向你求援的呀。”

“不会吧,你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你看了看手表,“这样吧,我现在正好有急事,明天下午四点后我有空,到时你拿几个解决方案来我们一起讨论。”

告别前,你没有忘记补充一句:“你不是刚刚受过‘头脑风暴’训练吗?实在想不出,找几个搭档来一次‘头脑风暴’,明天我等你们的答案。”

“猴子”悄悄收回了搭在你身上的那只脚,继续留在此下属的肩膀上。

第二天,下属如约前来。从脸上表情看得出,他似乎胸有成竹:“老板,按照你的指点,我们已有了5个觉得还可以的方案,只是不知道哪一个更好,现在就是请你拍板了。”即使你一眼就已看出哪一个更好,也不要急着帮他作出决定。不然,他以后对你会有依赖,或者万一事情没办好,他一定会说:“老板,这不能怪我,我都是按照你的意见去办的。”

关于作决定,记住以下准则:

一、该下属做决定的事,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学着做决定;

二、做决定意味着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不想做决定,常常是潜意识里他不想承担责任;

三、下属不思考问题、不习惯做决定的根源一般有两个:其一是有“托付思想”,依赖上司或别人,这样的下属不堪大用;其二是上司习惯代替下属做决定或喜欢享受别人听命于自己的成就感,这样的上司以及他所带领的团队难以胜任复杂的任务;

四、让下属自己想办法,做决定,就是训练下属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事风格。

对话还在继续。你兴奋地说:“太棒了,这么多好方案。你认为,相比较而言哪一个方案更好?”

“我觉得A方案更好一些。”

“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不过你有没有考虑过万一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噢,有道理,看来用E方案更好。”

“这方案真的也很好,可是,你有没有想过……”

“我明白,应该选择B方案。”

“非常好,我的想法跟你一样,我看就按你的意见去办吧。”

凭你的经验,其实你早就知道应该选择B方案,你不直接告诉他的目的是想借此又多赢得一次训练部属的机会。训练是一个虽慢反快的过程,训练的“慢”是为了将来更快。

你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

一、打断下属负面的“依赖”神经链。

二、训练了下属分析问题、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让下属产生信心与成就感。他会觉得自己居然也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越来越有能力的下属能越来越胜任更重要的任务。

四、激发下属的行动力

五、你将因此不必照看下属的“猴子”而腾出更多的精力去照看自己的“猴子”。

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个例,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其他更复杂的情况下经理应如何处理。

“猴子”在哪儿

每次“猴子”都是在经理和下属的背上跳来跳去,它所要做的就只是不合时宜地跳,然后,一转眼,下属就机敏地消失了。

让我们再想象一下,一个经理正走过大厅时,他的下属小李迎面而来。两人碰面时,小李打招呼道:“早上好。顺便说一下,我们出了个问题。你看……”当小李继续往下说时,经理发现这个问题与所有下属提出的问题具有两个相同之处。这两个相同之处是:一、经理知道自己应该参与解决问题;二、经理知道目前还无法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于是,经理说:“很高兴你能提出这个问题。我现在很忙。让我考虑一下,再通知你。”然后他就和小李各自走开了。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刚才发生的一幕。他们两个人碰面之前,“猴子”在谁的背上?下属的背上。两人走开之后,又在谁的背上?经理的。一旦“猴子”成功地从下属的背上跳到上司的背上,“受下属制约的时间”便一直持续到“猴子”回到真正的主人那儿接受照顾和饲养。在接收这只“猴子”的同时,他也就自动地站到了他下属的下属位置上。而下属为了确保经理不会忘记这件事,以后她会将头探进经理办公室,欢快地询问:“经理,怎么样了?”(这叫监督)

或者让我们想象一下经理是如何结束他和另一位下属小杨的谈话的。他离开时说:“好的,给我一份备忘录。”

我们分析一下这个场景。“猴子”现在在下属的背上,因为下一步要采取的行动是他,但“猴子”准备跳跃了。观察这只“猴子”,小杨尽职地写好经理要求的备忘录,发送给经理,经理收到后读了一遍。现在该由谁来采取行动?经理。如果他越不迅速采取行动,下属就会越生气,经理也就越内疚。

或者,设想经理在和另一个下属小张会面时,他同意为小张做的公共关系建议书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结束的时候经理说:“需要帮助尽管告诉我。”

我们就此做一个分析。同样,“猴子”本来是在下属背上的,但是又有多久呢?小张意识到:直至经理批准她的建议书才能让经理知道“猴子”的存在。根据经验,她也意识到她的建议书会在经理的公文包里呆上几个礼拜才能得到处理。是谁真正得到了“猴子”?谁要找谁核实?浪费时间和瓶颈问题又会发生。

第四个下属Reed,他刚从公司的另一部门调任,将发起并管理一项新的业务。经理说他们马上要碰个头,订出一套新的工作目标并补充说:“我会草拟一个大纲和你讨论。”

我们也来分析一下。下属得到了一份新工作并负有全部责任,但是经理要负责下一步的工作,在他做出任何行动前,他肩负着“猴子”,而下属也无法开展工作。

为什么会发生以上这些情形?因为在各种情形下,经理和下属在最初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他们所考虑的问题是两人共同的问题。每次“猴子”都是在经理和下属的背上跳来跳去,它所要做的就只是不合时宜地跳,然后,一转眼,下属就机敏地消失了。于是,经理的一大堆事务中又增添了一桩。当然,可以培训“猴子” 合时宜地跳,但在最开始就阻止它们叉腿坐在两个人的背上就更容易些。

谁为谁工作

周日晚上他享受了一次长达10小时的香甜睡眠,因为他对周一已有了清楚的计划。他要摒弃下属强加给他的“猴子”。

设想一下,如果这4个下属都能为他们的上司周全考虑,从而尽量使每天跳到经理背上的“猴子”不超过3只。在5天的工作周里,经理就会得到60只尖叫的“猴子”——“猴子”太多,会令他无法一只一只地处理好。所以他只能将“受下属制约的时间”花在搞定“优先事情”上。

周五下午快下班时,经理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时考虑面临的事情,而他的下属们则等在门外希望能抓住周末前最后的机会提醒他“快做抉择”。想象他们在门外等的时候怎样彼此悄悄议论:“真是难办,他根本没法做任何决定。真是不知道像他那样一个没能力做决定的人怎么会在公司做得这么高。”

最糟的是,经理无法做出任何“下一步的行动”是因为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应付上司和公司要求做的事情上了。要完成这些事,他需要自由支配的时间,而当他忙于应付这些“猴子”时,也就失去了自由支配的时间。经理用对讲机告诉秘书,让她转告那几个下属,他只能礼拜一早上见他们了。晚上7点,他离开公司,下定决心要第二天回办公室,利用周末处理事情。第二天清晨,当他回到办公室时却透过窗户看见高尔夫球场上有两对人正在打球。猜到是谁了吧?

这下好了。他现在知道谁真正为谁工作了。而且,他现在也明白了,如果他这个周末完成了他要完成的任务,他的下属就会士气高涨,从而每个人都会提高跳到他背上的“猴子”数量。于是他像躲避瘟疫似地离开了办公室。周日晚上他享受了一次长达10小时的香甜睡眠,因为他对周一已有了清楚的计划。他要摒弃下属强加给他的“猴子”。而同时,他也得到相同长度的自由支配时间。其中,他还要将一部分自由支配时间花在下属身上,以确保他们学会艰涩难懂却极有意义的管理艺术——“猴子的照料和喂养”。

摆脱“猴子”

当经理看见各个下属带着各自的“猴子”离开办公室,觉得很满足。

周一早上,经理尽量晚地来到办公室,他的4个下属已聚集在办公室门口等着询问“猴子”的问题。他把他们逐一叫进办公室。每次面谈的目的是拿出一只“猴子”放在办公桌上,共同思考下属的下一步行动应该是什么。有些“猴子”也许要花更长的时间,下属的下一步行动也许很难定夺,经理可以暂时决定先让“猴子” 在下属背上过夜,然后在第二天早上约定的时间把“猴子”带回经理办公室,继续寻求下属的下一步行动方案。

当经理看见各个下属带着各自的“猴子”离开办公室,觉得很满足。在后来的24小时里,不再是下属等待经理;相反,是经理在等待下属了。后来,似乎是为了提醒自己有权利在间歇期间参与一项有建设性的工作,经理踱步走到下属办公室门口,探进头去,欢快地问:“怎么样了?”

当背着“猴子”的下属在第二天约定的时间与经理会面时,经理这样解释:“任何时候当我帮助你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你的问题都不应成为我的问题。你的问题一旦成为我的问题,那你就不再有问题了。我不会帮助一个没有问题的人。这次面谈结束后,问题应该由你带出去,正如由你带进来一样。你可以在任何约定的时间向我求助,然后我们可以共同决定下一步谁应采取什么行动。”

经理就这样将他的思路传递给各个下属,这时他突然明白再也不用关门了,他所有的“猴子”都不见了。当然他们都会回来,但只在约定的时间。

“猴子”的照料与喂养

对于经理而言,首要任务是通过消除“受下属制约的时间”来增加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

为了弄清背上的“猴子”与分配任务以及进行控制之间的比喻关系,我们可以大致参考经理的约会安排。经理的约会安排需要运用指导“猴子的照料与喂养”管理艺术的5个严格规则(违反这些规则会造成自由支配时间的丧失)。

规则一:“猴子”要么被喂养,要么被杀死。否则,他们会饿死,而经理则要将大量宝贵时间浪费在尸体解剖或试图使他们复活上。

规则二:“猴子”的数量必须被控制在经理有时间喂养的最大数额以下。下属会尽量找时间喂养猴子,但不应比这更多。饲养一只正常状况的猴子时间不应超过5~15分钟。

规则三:“猴子”只能在约定的时间喂养。经理无须四处寻找饥饿的“猴子”,抓到一只喂一只。

规则四:“猴子”应面对面或通过电话进行喂养,而不要通过邮件,文档处理可能会增加喂养程序,但不能取代喂养。

规则五:应确定每只“猴子”下次的喂养时间。这可以在任何时间由双方修改并达成一致,但不要模糊不清。否则,“猴子”或者会饿死或者最终回到经理的背上。

“控制好工作的时间和内容”是一条关于管理时间的恰当建议。对于经理而言,首要任务是通过消除“受下属制约的时间”来增加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其次是利用这部分刚发现的自由支配时间确保各个下属确实具有并运用积极性;最后经理利用另一部分增长的自由支配时间控制“受老板制约的时间”和“受公司制约的时间”。

所有这些步骤将提高经理的优势,并使他花在支配“管理时间”上的每个小时的价值能无任何理论限制地成倍增长。

猴子管理法则的启示

“猴子管理”理论告诉我们:

一、每一个人都应该照看自己的“猴子”;

二、不要麻烦别人照看自己的“猴子”;

三、组织中,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应该照看哪些“猴子”以及如何照看好它们;

四、不要试图把自己的“猴子”托付给别人照顾。这里的别人可能是上司、下属、别的部门的同事,也可能是公司、社会乃至上天、命运等;

五、不要出现没有人照看的“猴子”,也不要出现有两个以上“主人”的“猴子”;

六、作为上司不仅应明确让下属知道他应该照看好哪些“猴子”,更需要训练下属如何照看好他们的“猴子”。

1907年的陕西

Posted: 2012年1月20日 カテゴリー: Uncategorized
 

 

以下是1907年的陕西,据说是一个法国人在拍的。很难得的好东西,马上不转载 ,如果删了,就看不见啦。

分享
作者:莞玥 已被分享391次 http://www.oumeili.cn/ 

以下是1907年的陕西,据说是一个法国人在拍的。
看这些照片,感觉时间就像被无限拉长,整整一个****,世间的变化让人莫不惊叹!今天回过头来再看我们这些不熟悉的历史,就像在看别人的故事。http://www.omeili.cn/  

当时的西安府衙

 

西安府藩台衙门(1907-8-31)http://www.omeili.cn/ 

大雁塔

 

西安府大慈恩寺(当时的大雁塔部分) 1907-09-4 http://www.omeili.cn/ 

 

1907年的西门

 

城门及农地(1907-8-31)

 

浐河古桥(1907-8-30)http://www.omeili.cn/ 

 

灞河古桥(1907-8-29)

 

城中的商铺( 190708-30)

 

华岳庙(1907-8-28)

 

西安府文庙  (1907-8-30)

西安府城隍庙(1907-9-1)

 

西安府教堂(1907-8-30)

 

西安府金胜寺 (1907-9-4)

西安府墓碑 (1907-9-3)

 

民宅及照碑(1907-8-30)

西安府:民宅及箱车

 

 
咸阳的主街道

 

渭河渡船http://www.omeili.cn/ 

 

渭河古渡口

http://www.omeili.cn/  

渭河上的运煤船

 

咸阳周陵

 

昭陵全貌

 

当时的残存的昭陵六骏
六骏之一

 

顺陵与摄者http://www.oumeili.cn/  
 

乾州 城隍庙

无头俑http://www.oumeili.cn/ 

无头藩使俑

乾陵石碑

 

畳の大きさ

Posted: 2012年1月9日 カテゴリー: Uncategorized

http://sawada.client.jp/ituken.html

●京間・関西間・本間間(ほんけんま) (畳:95.5×191cm)
長さが6.3尺あるところから六三間ともいう関西の京都、大阪、紀州から中国、四国、九州に多く一般的に京間と呼ばれる。
●佐賀間・六二間(ろくにま)(畳:94×188cm)
九州地方に多く見られる。
●安芸間・六一間(ろくいちま)(畳:92.5×185cm)
近畿・中国地方に多い。
●中京間・三六間(さぶろくま) (畳:91×182cm)
巾3尺、長さ6尺が語源。名古屋、岐阜地方を主とし福島、山形、岩手や北陸地方の一部と沖縄、奄美大島に分布している。
●江戸間・関東間・五八間(ごはちま) (畳:88×176cm)
長さ5.8尺あるもので関東、東北、北海道など東日本の大部分を占めていますが、現在ではほとんど全国的に散在しています。俗称江戸間(えどま)、田舎間(いなかま)と呼び、京間と並び代表的なもの。
●団地間(だんちま)・五六間・団地間 (畳:85×170cm)
長さ5.6尺位だからで、近年新築された家屋に多く、特に団地に多いことからこのように呼ばれる。

昭和の中頃まで東日本では江戸間、西日本では京間で建てるのが一般的でしたが現在では新建材の普及とともに全国の木造住宅のほとんどが江戸間で建てられています。どの様式が正しいというわけではなく、地域の慣習ですので、表記は帖数のみとし統一性のある専有面積(m2)になっています。現在の畳の形式は遡ると平安朝時代と古く、身分により畳の大きさ、縁の生地・色を違えていたようです。畳の差別は江戸時代中期まで厳しく残り、明治時代になって畳の使用、縁の種類なども自由になりました。

http://www.inouetatami.com/rekisi.html

伊藤的讲座

Posted: 2011年12月12日 カテゴリー: Uncategorized

伊藤延男先生(中世和样建筑研究,建筑文化财保护《新建筑学大系50》执笔)今天下午过来客串片桐老师的课,讲了3方面;

日本文化财保护历程,世界文化财保护形成,柬埔寨文化财保护。

日本文化财保护历程

明治5年古器物保存方,古社寺保存金(修复助成金,90%以上支出),大正8年实际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規制法,补助50%左右),然后在昭和25年合并,这时候改为了保护法,因为加入了活用之意。同时建筑物保存原本较高的补偿也向史迹看齐,变低了。

之后传建地区加入。以及现在关心古代环境,风俗习惯,民俗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对民家等建筑的民俗的构造感兴趣【实践经验,地域色彩,原始朴素感浓厚】

世界保护历程;大航海时代开始,博物馆对美术品的保护最早,建筑从希腊脱离土耳其建立现代国家时保护雅典神庙开始,与近代国家整备相关联,欧洲诸国在19世纪70年代基本形成法制,日本落后30年形成。

柬埔寨最早沿用法国,欧洲保护方法,后形成适应自己材料气候方法,尚智大学石泽贡献大。

 

除此之外,建筑史研究经验感想略谈;

建筑史研究趋势从历史到工学,民俗学的加入。对为什么建筑的问题要关注,也就是建筑论的内容。

建筑史研究对构造重视,空间考虑时人间尺度来推敲空间,东西欧亚大陆贯通考虑。

 

睡多了会死?

Posted: 2011年12月6日 カテゴリー: Uncategorized

作者:水蓝 来源:本站
发表于:2011-11-15 11:14 浏览:741

  当我们自觉效率低下的时候,总是会伴随着困乏、疲惫等感觉,如果持续如此,大部分人都会想:我最近恐怕是缺少睡眠了。

但是呢,在这个问题上,这“大部分人”都是错的。

准确地说,如果你每天的睡眠时间是8小时(2300-0700或者0230-1030都算8小时),还出现困乏症状的话,那你不是睡眠不足,而是睡多了。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药学院和美国癌症学会联手进行过一个调查,对一百万名30-100岁的对象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观察(研究对象的年龄、病史、健康情况等都已被考虑进去,他们是跟与自己身体状况相似的对象作比较的),得出的结论很颠覆常理:

每天仅睡6、7个小时的人,比每天睡超过8小时,或少于4小时的人死亡率要低很多。其中,每天睡7小时的人死亡率最低,而即使是只睡5小时的人,这个系数也要低于睡够8小时的人,而睡眠时间在9~10小时的人死亡率更是明显增加。

所以说“睡多了会死”啊…

当然,控制睡眠时间的长短只是提高睡眠质量的一部分,其他诸如在正确的时间入睡、睡眠环境等也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当然,这些已经涉及到养生的范畴了,效率天阶只谈效率,因此不再多说。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你正被困乏疲惫困扰,该怎么办呢?下面是效率天阶给你的几个建议:

  1. 增加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并改善饮食结构。
  2. 逐步减少睡眠至正常时长。在入睡时间正常(2230左右)的前提下,每天早起5分钟,坚持下去就可以了。
  3.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感觉疲劳加剧,请参考天阶之前的文章,尝试正确午休:《午休——效率充电时间
  4. 在每天晚上的休息时间,远离不好的“休息方式”,请参考《学会“真”休息》一文。

要克服长期的困乏与疲惫,应该从身体和精神状态入手,用改变习惯的方式来改变现状,而不是一味地“困了就睡”,要当心“睡多了会死”。

效率天阶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

 

午休——效率充电时间

作者:水蓝 来源:本站
发表于:2009-02-09 08:04 浏览:534

  说起“午后的时光”,能想到红茶的人总是少数,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还是“容易打瞌睡”。在现代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氛围中,一到下午就犯困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放任上下眼皮打架,肯定不是注重效率的你愿意做的,效率天阶现在就给你驱走午后瞌睡虫的方法,让你整个下午都保持高效率状态。

第一个方法是锻炼。英国科学家在一项研究中,选取了200名志愿者,对他们的运动量、工作效率、自我感觉等进行了观测和调查。结论是,对于上班族和学生来说,中午锻炼能让人保持良好的心情,大大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注意:这里的所谓锻炼,绝不是打球、跑步之类的剧烈运动,而是像散步一类的“软”运动。饭后稍事休息,(尽量)到空气好的地方去稍事散步,之后休息20-30分钟,再投入工作。

第二个方法是午睡。由于时间、环境方面的原因,午睡这种传统的休息方式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开始被很多人认为只是一种习惯而已。但最近科学家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想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仅需要晚上睡得好,也需要在中午时休息好。研究证明,午间60分钟左右的小睡,在改善视觉灵敏度方面(可以近似理解为缓解眼疲劳)相当于晚间睡眠6小时,同时,午睡在缓解精神疲劳方面的作用也是显著的。

有意识地安排一场小睡,对提高下午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有着显著的作用。只是需注意:午睡应安排在午饭之后的半小时开始,时间也不宜过长,以30-60分钟为宜。

根据水蓝自己的亲身体验,这两个方法的作用是比较显著的,它们让我一下午都保持着比较好的精神,脑子也很清楚。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任选其一试试看,但要记得,午间休息的基调应该是从容、柔和的,如果带着匆忙、紧迫的心态去强求自己锻炼或午睡,就得不偿失了。

<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效率天阶

 

学会“真”休息

作者:来来 来源:本站
发表于:2011-04-21 14:39 浏览:1851

  工作有效率,可以赢得更多的时间;休息有效率,可以心灵满足、精力充沛,渴望工作。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通常,我们会在这个循环的“工作”环节上投入很多关注,但对于“休息”环节的效率,却会有所忽视。严重一点说,会让你觉得“还不如不休息”。

那么,如何“真”休息,让休息日成为体力、精力和心气的加油站呢?请看效率天阶给你的建议:

一、别理工作;

假日工作有两个隐蔽的危害:

  1. 可以拖延的心理暗示。如果想着做不完的工作,在休息日可以自己慢慢做,那么多数人工作时的厌烦、低效率、懒惰就会无限量渗透出来,这时工作者可能身心都松弛,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工作环境的自然外在压力,这些压力本可以促进高效工作的,从而浪费工作时间。回忆一下,在有此打算时,你是不是都已经在脑中描绘着周末轻松惬意的居家工作氛围了。
  2. 降低工作效率,恶性循环。多数人把工作带回家,安排在假日来补时,都会被各种生活琐事,外部因素影响,工作效率极其低下,还会对家庭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最后只得在最后关头熬夜完成。结果是没有休息,并且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状态。

二、远离以下娱乐方式

  1. 看视频、电视、玩电脑游戏。它们对身体修复和大脑放空完全没有帮助,所以不要把整个休息日都放在这种事上。休息日你至少应该像个石器时代的人。晒着太阳,吃着蔬菜水果,跑跑跳跳……
  2. 访亲问友。这是节假日你应该要做的事,既有效果又应景,别把它们跟属于自己的休息日混淆了。
  3. 呆着,无所事事。当你觉得一天过得飞快,回想起来又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的时候,你就是被“无所事事”缠住了。记得天阶效率手册的计算吗?这些时间也是可以计量的,为数不多仅属于你的财产。

三、防患于未然,把麻烦处理掉

想想在工作的时候,有多少私事、杂事是你不得不想着,而又腾不出手来做的?效率天阶提醒你,这类事项是压力源的一部分,让你焦虑、分心,无法集中,无法把脑袋放空。所以你应该在平时把这类事记在一起(如果你是天阶效率手册的用户,那不妨从现在起,就把脑中的杂事清出来,放在“便签”或者“待办事项”中),休息日一起处理掉,减少内在压力,真正让心里也得到放松和休息。

我们选在今天发布这篇文章,就是希望你能提前做好准备,在这个周末就试试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尝试一回“真休息”,比比看,是忙碌的把一直揪心的杂事处理掉,还是看一天视频,让心里来得轻松、充实。

<效率天阶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载建筑史入门书目

Posted: 2011年10月5日 カテゴリー: Uncategorized

建築史入門推薦本(とりあえず建築は日本を主に)

 

● 世界とは何か
『資本論』K・マルクス/岩波書店/1969年
『純粋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そのほかE・カント/岩波文庫
『現代棟梁 田中文男』INAXギャラリー/1998年
『精神と自然:生きた世界の認識論』グレゴリー・ベイトソン/思索社/1982年

● 21世紀の芸術論の幕開け
『ルネッサンス 経験の条件』岡崎乾二郎/筑摩書房/2001年

●歴史とは何か
『全体を見る眼と歴史家たち』二宮宏之/平凡社ライブラリー/1995年
『歴史入門』フェルナン・ブローデル/太田出版/1995年
『歴史家のアトリエ』ジョルジュ・デュビー/新評論/1991年
『近代世界システム』イマニュエル・ウオーラーステイン/岩波書店/1981年
『歴史主義の貧困』カール・ボパー/中央公論社/昭和36年
『地図にない町』フィリップ・K・ディック/仁賀克雄訳編/早川書房/1976年

●ポスト建築史学
『severalnessー事物連鎖と人間』中谷礼仁/鹿島出版会/2005年
『ピラネージ建築論 対話』G・B・ピラネージ/横手義洋訳 岡田哲史校閲/アセテート/2004年
『都市表象分析1』田中純/INAX出版/2000年

●都市について
『日本都市史入門1空間』高橋 康夫編 吉田 伸之編/東京大学出版会/1989年
『日本都市史入門2町』高橋 康夫編 吉田 伸之編/東京大学出版会/1990年
『日本都市史入門3人』高橋 康夫編 吉田 伸之編/東京大学出版会/1990年
『図集日本都市史』高橋 康夫[ほか]編/東京大学出版会/1993年
『日本の都市空間』伊藤ていじ他/彰国社/1976年
『都市を読む・イタリア』陣内 秀信/法政大学出版局/1988年
『都市の建築』アルド・ロッシ/大竜堂書店/1991年
『アルド・ロッシ自伝』アルド・ロッシ/鹿島出版会/1984年

●建築史学、建築論
『建築史の先達たち』太田博太郎/彰国社/昭和58年
『日本建築の歴史と魅力』太田博太郎他/彰国社/1996年
『建築の世紀末』鈴木博之/昌文社/1977年
『言葉と建築』土居義岳/建築技術/1997年
『日本建築宣言文集』藤井正一郎・山口廣編/彰国社/1973年
『日本近代建築学発達史』丸善書店/1972年
『形の合成に関するノート』クリストファー・アレグザンダー/鹿島出版会/1978年
『時を超えた建設の道』クリストファー・アレグザンダー/鹿島出版会/1993年
『パタン・ランゲージ ー環境設計の手引ー』クリストファー・アレグザンダー/鹿島出版会/1984年

●日本文化とは何か
『日本の思想』丸山真男/岩波書店/新書版1961年
『日本近代文学の起源』柄谷行人/講談社学術文庫/1988年
「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について」「転向論」「擬制の終焉」吉本隆明/『吉本隆明著作集』」13政治思想評論集/勁草書房/1969年
『日本近代美術史論』高階秀爾/講談社学術文庫/1990年
『近代日本の技術と技術政策』中岡哲郎、石井正、内田星美/東京大学出版会/1986年
『増補 日本浪漫派批判序説』橋川文三/未来社/1965年
『超現実と抒情』大岡信/昌文社/?
「日本文化私観」坂口安吾/角川文庫『堕落論』に所収/1974年
『日本人の西洋発見』D・キーン/中央公論社/文庫版1982
『宣長と篤胤の世界』子安宣邦/中央公論社/1977年
『岡倉天心』大岡信/朝日選書/1985年
『茶の本』岡倉覚三/岩波文庫/?年
『中世の文学』唐木 順三/筑摩書房/1960年

●日本・建築について
『近世建築論集』中谷礼仁/アセテート/2004年
『日本建築の空間』井上充夫/鹿島出版会/1979年
『日本建築史序説』太田博太郎/彰国社(増_竭謔Q版)/1989年
『建築様式の歴史と表現』中川武/彰国社/1987年
『日本住宅史の研究』太田博太郎/岩波書店/1984年
『住まいの人類学』大川直躬/平凡社/1986年
『日本建築みどころ事典』中川武編/東京堂出版/平成2年
『図説茶道体系4 茶の建築と庭』角川書店/昭和37年
『桂離宮』(名宝 日本の美術21)斉藤秀俊/小学館/1982年
『日本の近代建築[その成立過程]』上・下/稲垣栄三/鹿島出版会/1979年
『建築について』小能林宏城/相模書房/1972年
『乱歩と東京』松山巌/PARCO出版/1984年
『日本の近代住宅』内田青蔵、鹿島出版会、1992年
『国学・明治・建築家』中谷礼仁、一季出版、1993年
『日本近代建築技術史』村松貞次郎、彰国社、1976年
『日本の近代建築』上下、藤森照信、岩波新書、1993年
『新建築学大系5 近代・現代建築史』鈴木博之・山口廣、彰国社、1993年
『昭和住宅史』横山正監修、新建築社(新建築臨時増刊)、1976年
『近代日本の異色建築家』近江栄・藤森照信編、朝日新聞社、1984年
『昭和住宅物語』藤森照信、新建築社、1990年
『戦時下日本の建築家 アート・キッチュ・ジャパネスク』井上章一、朝日新聞社、1995年
『日本の建築と思想 伊東忠太小論』丸山茂、同文書院、1996年
『関西の近代建築 ウォートルスから村野藤吾まで』石田潤一郎、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96年
『職人たちの西洋建築』初田亨、講談社、1997年

●日本建築・データベース
『日本の建築家』新建築社(新建築臨時増刊)、1981年
『日本の建築 明治・大正・昭和』(全10巻)、村松貞次郎編、三省堂、1979-81年
『近代日本建築学発達史』日本建築学会編、丸善、1972年
『日本建築宣言文集』藤井正一郎・山口廣編、彰国社、1973年
『近代日本総合年表 第2版』岩波書店/1984年
『建築20世紀』PART 1,2、鈴木博之他監修、新建築社(新建築臨時増刊)、1991年
『現代建築の軌跡』新建築社(新建築臨時増刊_j、1995年

●木割について
「建築設計技術の変遷」中川武(『講座日本技術の社会史7 建築』日本評論社、1983年に所収)

●細部について
『床の間』太田博太郎、岩波新書、1978年
『物語/ものの建築史 窓のはなし』日向進、鹿島出版会、1988年
『物語/ものの建築史 日本壁のはなし』山田幸一、鹿島出版会、昭和60年
『物語/ものの建築史 建具のはなし』高橋康夫、鹿島出版会、昭和60年

●建築史・世界
浅川滋男『民族建築住まいの民族建築-江南漢族と華南少数民族の住居論』建築思潮研究所、1994年
スメット・ジュムサイ『水の神ナーガ-アジアの水辺空間と文化』(NAGA Cultural Origins in Siam and the West Pacific, Sumet JuMSA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te.Ltd.,1988)鹿島出版会、1992年

●保存・復元
『古寺解体』麻野清、学生社
『歴史的風土の保存』太田博太郎、彰国社
『文化遺産をどう受け継ぐか』稲垣栄三他(三省堂、1984)
フィールドワーク入門『SD』特集
『路上観察学入門』路上観察学会、筑摩書房
『見える都市/見えない都市 まちづくり・建築・モニュメント』鈴木博之、岩波書店、1996年

●その他
三枝博音『技術の哲学』岩波書店、1951年

来日第6年

Posted: 2011年10月3日 カテゴリー: Uncategorized

又到了秋天,06年9月来这里,一晃第6年了,6年前的10月份,从kasahara纪念馆中搬入合租房,开始了正式的日本生活。

记错了,10月份来日,11月份搬出去的

却道天凉好个秋

Posted: 2011年9月9日 カテゴリー: Uncategorized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名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朝代】南宋

   【作者】辛弃疾

计算机或黑莓手机之类的即时通信工具,意味着本来需要聚精会神的事情,却让我们心不在焉。   在去年七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不小心用车压坏了公司为我配备的黑莓手机。在感觉到一种轻微但却让人略感不祥的震动之后,我停下汽车。之后,我开始倒车,于是,车轮再一次从手机上轧过,这一切好像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一样。   经过检查之后,我只能承认,破坏的结果已无法挽回。尽管黑莓手机的资料上写着“超乎寻常的无线电邮和数据体验”,最新水平的链接和令人期待的“专业化移动”通信,但却只字未提其耐用性,比如说,即使是放在一吨重的德国制钢板下面,除了屏幕之外,整部机器仍然可以秋毫无损;更不用说这种特殊专业移动技术所追求的其他效果了。   此时,我向邻居特雷弗(Trevor) 借了一把锤子。让我欣慰的是,尽管以前焊接重武器时留下的后遗症尚未痊愈,但我还是只用一锤子,就彻底摧毁了手机上那个令人生厌的小红灯( 见图5-1)。   你也许会对我公然毁坏公司财物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毕竟马丁· 索雷尔先生( 正是他大发善心才雇用了我,而且在创作本书的时候依然视我为知己) 以不喜浪费而著称。但是为了证明一个问题,我还是冒着巨大的风险,把这一离经叛道的事件公布于众。   黑莓手机寿终正寝的那一天不仅对我是个福音,对我的老板也是一个吉祥之兆。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我可以毫无顾忌地告诉上司:我的工作效率有所改善,我的创意水平也有所提高。运气来的时候挡都挡不住,很多人( 包括我的妻子和同事) 甚至对我大加奉承,认为我以前完全可以做得更好。这足以让我飘飘然地幻想,假如我带着特雷弗和他的锤子在各办公室里游历一圈,WPP 的股票或是我儿子的大学学费,是不是都可以沾光。   我知道,这个经历听起来可能有点极端,但极端的处境往往需要极端的措施。如果说在本书中,有哪一章对所有人都可以称得上是重中之重,要倍加注意的话,我认为,非本章莫属。因为即使拥有最诚恳的态度、最高涨的热忱,一旦缺少适当分析、阐述和创作的环境,那么所有人未必都能遵循第4 章介绍的程序,进行一场伟大的推介陈述。尽管在阐述我想说明的问题的过程中,压坏一部移动通信设备也许是令人欣慰的第一步,但它也仅仅是第一步而已——如果要控制你的意志,要提出更好的创意,并在未来赋予其生命去创造必要的时间和空间,那还需要完成很多步骤,这只是其中之一。   联络越多 智慧越少   随着对WPP 这个广告运营机构的日渐熟悉,我逐渐意识到:我的很多同事都有一个问题。这些个人问题综合到一起,会酿成公司甚至整个集团的大问题。当然,这不仅仅是只属于WPP 的问题,事实上,商场里的每个公司都存在这个问题,无须亲身走进这些办公室,你也一样能感受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每次当我登上从萨默塞特(Somerset) 的家乡开往伦敦办公室的列车时,每当我和家人坐在候机大厅里时,或是在酒店餐馆里就餐,在星巴克咖啡店排队,甚至是在安全通道的走廊里,都会发现这个问题。   从本质上看,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太过于迷恋速度,我们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追求着速度,而这又侵蚀着我们的智慧,并进而阻挠着我们为同事和客户提出更具创意的解决方案。“黑莓”之类“信手拈来、随手便用”的技术、移动电话或是计算机,让我们在需要聚精会神的时候却心不在焉,即使机器本身并没有打扰我们,我们的大脑似乎也会随时准备休息,而无法把精神真正集中到手中的任务上。以前,当我们坐在会议桌旁边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在面前放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今天,尽管笔记本和钢笔尚未成为历史,但它们很可能会被上述设备所取代。但不管怎么说,你我都知道,任何人都不太可能忽视它们的存在。   惠普公司最近进行的一次研究表明,长期频繁使用文本信息和电子邮件对大脑产生的副作用,几乎相当于同时吸食2 支大麻或是整夜失眠带来的影响。我猜想,它的副作用尽管不至于此,但是从总体上看恐怕也差不多。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经常按手机按键或是敲击计算机键盘,甚至仅仅是经常性地查阅电子邮件,可能会在短期内导致智商下降10 个点左右。   2005 年1 月,精神病学家爱德华·哈里维尔(Edward Halliwell) 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的文章再次证实了这些结论。他提出并命名了一种名为“注意力缺失特性”(Attention De.cit Trait) 的综合征。它与紧密相关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有所区别。它并不是一种神经性疾病,而是一种因工作方式不当造成的习惯。哈里维尔认为,受这种习性侵袭的人群数量,正在成倍地增长。   他认为,我们正在为两种错觉所侵扰。第一种错觉是,如果我们无法通过管理时间,去做每一件应该去做的事情,这就是一种懦弱无能的表现。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自己或是他人的每个愿望,有些愿望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于是,我们以为最好一网打尽,同时应对诸多任务。尽管这样做也许会让我们萌生一种英雄感( 以及在自己的上司眼里也是这样),但人的大脑不可能同时处理好诸多任务,最终它的效力会因此削弱。( 回想一下第3 章中抛网球的例子。)   哈里维尔提出的第二种错觉是,在当今的商业世界里,假如我们不能迅速地建立起联系,整个世界就会因此而崩溃。所有的电子邮件都必须一一回复,所有该发出的陈述稿一定要按时发出,所有该打的电话一定要打。不得有丝毫的延误,也不能推迟到明天,只能是今天。无论是作为雇员,还是作为管理者,他们的能力似乎都不再以智慧为基准,而是他们的反馈时间。只要能及时回复邮件,纵然是放下手里的研究或是价值百万的新项目陈述稿创作,也在所不惜;在这个完全沉沦于速度的世界里,那些最先做出回应的人备受推崇,晋级加薪,而那些去思考的人,则被视为粗心大意,玩忽职守。   事实上,人类的大脑从来就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关注和追踪如此之多的信息,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对这样的状况继续听之任之,后果很有可能会更加严重。尽管不同渠道对电子邮件的数量评估数据有所不同,但是按照惠普公司进行的研究,每个英国人每天处理的邮件数量高达32 个,年增长率达到了84%。我不是数学家,但是,如果我们假设阅读和回复每个电子邮件平均需要用1 分钟,并假设邮件数量按84% 的年增长率继续增加,那么,在4 年之后,我们每天就需要用6 小时的时间来处理这些邮件。9 年之后,我们每天就可以收到需要用128 个小时处理的邮件,如果我没有算错的话,即使是最有雄心的律师,也无法在1 天之内应对如此之多的任务。对此,我唯一的希望就是,从目前到2015 年的这段时间,这种疯狂的信息爆炸能够停止,否则,我最好还是改行做宠物理发师算了。   由此而造成的心理问题在于,在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任务时,必然会导致人类的大脑出现超载现象。正如哈里维尔所言:“假如有一天,你谈了3 笔生意,结果都让你大失所望,当你正在努力寻找那天丢失的第9 条信息时,不幸又第5 次被打断了,接着,你又面对着第6 个需要处理的决策,与此同时,你的电脑屏幕上突然又迸出了第12 个你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请求,那么你的大脑将会疼痛难忍。”大多数人也许认为,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但是,当我们的大脑超负荷运转时,它们就会进入最原始、最低级的生存模式,人类固有的智慧和理性会逐渐变得含混停滞。而一旦出现“注意力缺失特性”,人就会丧失判断力、灵活性和幽默感。在这种情况下,人只能进行被动性的判断,或是干脆回避任何决策。他们会陷入细节之中而无法自拔,甚至会钻牛角尖,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尽管不同的人在应对环境的能力方面有所不同,但不管这种能力有多强,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超负荷必然会损害他们的表现。   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是没有足够的自由度,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按第4 章所说的程序去收集到如此大量的信息。如果思维轨迹经常被打断,我们就不可能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找到内在的关联或是有意义的关系。如果不断因外界干扰而反反复复地从头再来,又怎能建立起符合逻辑、富于说服力的流程,进而去验证自己的观点呢?答案很简单:不可能。   我相信,这些情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都不陌生。我之所以对此肯定,是因为不仅我自己有过这样的体会,而且在我周遭此类现象也屡见不鲜。但它们最令人震惊的方面,绝不仅仅是对工作绩效带来的直接影响,而是在于它们往往会以秘而不露的方式,以更具破坏力的手段,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所谓“个人”支配时间。此外,它们还会对我们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以开放、健康的思维状态诠释、综合和编辑加工的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苦瓜大作战

Posted: 2011年5月31日 カテゴリー: Uncategorized

一石何鳥?都会の猛暑対策、「ゴーヤ」で壁面緑化

http://www.sankeibiz.jp/compliance/news/110221/cpc1102211219001-n1.htm

ヒートアイランド現象解消にはゴーヤ!? 神戸市長田区は来年度、都市部のヒートアイランド現象を緩和するため、区内の建物の外壁をゴーヤのつるで覆ってしまおうというユニークな「壁面緑化プロジェクト」に乗り出す。葉で夏の直射日光を遮り、実を食べることで夏バテも防止しようという、まさに“一石二鳥”の作戦だ。

同区が行うのは「緑のカーテン・長田ゴーヤ大作戦」。住宅や工場などの密集地域を抱える長田の地域性を踏まえたヒートアイランド対策として区役所が独自に導入した。

すでに平成21~22年度に区役所や小学校などモデル地区200カ所を対象に外壁でのゴーヤ植栽を試行しており、真夏に未実施の室内と比べて温度が2~3度下がるなどの効果が確認されたため、23年度から区全域に本格普及を目指すことを決定した。

ウリ科の植物で「ニガウリ」とも呼ばれるゴーヤは夏バテ防止に効果があるとされ、沖縄や九州で多く生産されている。長田区には国内最大級の沖縄物産館があって沖縄とのつながりも深く、ゴーヤも身近な食材になっていることなどから“白羽の矢”が立った。

またプロジェクトと銘打っている割には、事業費が少なくてすむことも利点の一つ。事業内容は、参加する区民にゴーヤの苗を無料で提供する-ことが主で、23年度の予算案には78万円を計上。普及活動に加え、栽培方法を説明するテキストや、講習会開催に活用し、さらにゴーヤを使った料理教室なども行ってPRする予定。

区まちづくり課の塚本勝彦協働推進係長は「今後5年間で、区内全域の建物を対象に、ゴーヤによる壁面緑化の導入を促す。とにかく長田を『ゴーヤだらけ』にしたい」と意気込んでおり、「涼しさとおいしさを体感して、ヒートアイランド現象や地球温暖化を考えるきっかけにしてほしい」と呼びかける。

【用語解説】壁面緑化

建物の壁面を活用して、ヘチマやキュウリ、ゴーヤなどつる性植物を栽培し、直射日光を遮断してヒートアイランド現象を緩和させる試み。葉から出る水分の蒸散作用で気温の上昇を抑える効果もあり、都市部の建物で導入が相次いでいる。沖縄特産のゴーヤは大きな葉で遮光効果が高く、収穫した実はチャンプルなどの料理の食材になるため人気が高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