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2009 のアーカイブ

日食了吗?

Posted: 2009年7月23日 カテゴリー: Uncategorized
从没有感觉到日食成为这么大的新闻,无论在日本还是国内相关报道层出不穷。比较关注感受日食的方式,最传统的就是用高倍镜头照些纯粹的日食各个阶段的照片,在地上,海上,飞机上拍摄。此外还有在公共空间现场直播,在学校用道具模拟,还有鱼眼镜头拍下360度天空的日食景象等。最匪夷所思的是下面这张日本雅虎上的照片,是从太空拍摄月亮留在地球表面的一个大大的阴影。

宇宙から見た皆既日食

讲座连台之听讲座

Posted: 2009年7月18日 カテゴリー: 感想
7月14日,世田谷区役所,16-18日东大听两个4场讲座。
 
有个笑话是说从前有个村子里,有个地主乡绅家里有钱十里八乡的很出名,大家都以和他攀交情说话为荣。村里有个叫花子,每天靠讨饭生活,有一天突然兴冲冲的告诉村里人,他在地主府上和地主说话了,周围人都非常惊讶,并小羡慕,直到围着一群人追问他和地主如何能说上话,说啥了。叫花子很自豪,骄傲的告诉大家,他去地主家府上 要饭,地主说了一声“滚”。周围人。。。。
估计看了这个冷笑话估计没有笑的人居多,为何会讲这个笑话,还是要回到题目,7月14日的讲座谈起,话说经过转车N次到达会场,偶遇研究室去年毕业的N君,他已经在这里当了小公务员,聊了两句内急,问明了地方就赶去厕所,撒尿的时候看到旁边人的。。。后吓一跳,是旁边人的发型!竟然留着西瓜太郎式的发型,窃以为只有太郎和安藤会留这样的发型,唉,这年头fans都很专业呀。洗手的时候无意抬头看面前的镜子,那个太郎也虚虚完了过来洗手了,可是那张脸竟然真的是安藤。鄙人就突然很紧张眼睛放大,以至于安藤似乎也感到,犹豫了一下,似乎怕我会骚扰他吧,但还是没有说什么,在我旁边的水龙头洗手了。我用余光注意到他洗了3下手,并漱口了两次,而主要思想则在考虑要不要当场认出他,表达一下仰慕之情。内心疯狂斗争了一把后,貌似从容的当作没有发生什么事情的走出去,走过休息区的时候听到旁边工作人员电话说“安藤先生想坐新干线回大阪。。。”。于是仍装作平静的回去坐在位置上,赶紧在笔记本上记载了刚才的遭遇,貌似安然的听完讲座。其实是忍着强烈的想要喊出来,“我和安藤见过面了,最近的距离只有30cm!!(也就是小便斗净距)”晚上回家路上就想起了先前这个笑话,哈哈,咱真像那个穷人啊。以前还一直是不自觉的当了好多次呢。当时和还在东大的Z聊天时,说起面对这些牛人时还不解他为何那么平静的表现。而又经历昨天讲座后的恳亲会上,伊东丰雄站在距我半米的位置和旁边人聊天,我似乎领会到Z的意味了。而今天听完讲座,当我和普林斯顿建筑学院院长并肩撒尿时,终于释怀了,放下了穷人的心态,也就是不再疯狂兴奋了,稍微可以克制。出门时,清华的徐卫国老师就走在我前面,看着他的后脑勺,俺也是很沉静的说。
 
补充些概要:
会议背景是2004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公布的UNESCO/UIA建筑教育宪章,为了探索应对全球化,统一交流平台建立而进行的日本建筑教育改进和建筑士法修正的方向。
持续三天的会议共有1个开幕演讲和4个讨论版块。官方详细日程介绍见
 
 
以下简单总结一下听到的内容,因为是日语和英语交叉进行,两种语言都不擅长,所听到的内容有限,很是对不住诸位看官。
1.伊东丰雄开幕演讲。提出了当代设计的3个问题:设计者与利用者的乖离,思想与实践的乖离和建筑与环境的乖离。然后用自己的设计来解释其具体内容。列举了仙台媒体中心,一个河畔会所,一丛散装蘑菇一样的建筑(名字没有记住),表参道tods和台中大都会歌剧院。首先提出了当代建筑的原则由计算机技术来建立。根据自己的设计经验总结了3点:设计是simulation(模拟),设计进程与施工进程一体化,新几何学使建筑接近自然。建筑的过程是调查,计划,设计,施工,使用。设计则是模型,软件模拟,调整设计的过程,其中模拟和调整设计可能会多次反复进行直到达到满意效果。而各位如果注意一下伊东的建筑就会发现,其新奇的形态都有很严谨的结构逻辑在里面,形态不仅仅是造型而真正是结构的反应,例如仙台媒体中心的大大小小的桶装通道使整个建筑没有一根立柱,表参道tods内部也没用一颗柱子。在台中大都会歌剧院中整个设计是通过电子文件和模型以及大量细部节点提出给施工方的,因为形态变化太复杂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图纸。在伊东成功的背后,他自己也不止一次提到和结构设计师佐佐木的合作。
 
开幕后有一个简单的party,有传统打鼓表演,东大的男男女女穿着浴衣(夏天和服)充当服务员,准备了水果,冰渣机,和烤肠等食物。人们可以一边吃一边看来自10多个国家建筑院校的展板。之后第二天三场,第三天1场讲演,每场集中5-6个建筑系主任,首先每人10分钟介绍自己学校,然后就设定的主题围绕全球化形式下的建筑教育进行讨论,讨论实际上都说着说着有些跑题了,其中也不乏很激烈的争论。但总体看来则通过举办方的有意识引导,基本上对全球化下建筑教育的国际化和地区国家特征有了一些共识。一下简单记述每场情况。
2-3.社会变化与教育。当天的第一场,直接继承前一天的伊东的报告,大家围绕了电脑在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讨论,这个话题竟然持续了两场讨论,可见是当代全球建筑教育都关注的问题。
各人的发言整体上看分为当前电脑应用在建筑设计中3种情况,欧美走的较为考前,中国,韩国等国家跟进,日本比较观望。另外还有较为实在的印度一院长提出世界很多建筑现象没有反应到建筑教育中,关注欠发达地区,在这些地区应研究手在建筑设计和建造中应用,言下之意连有地方住都困难还搞电脑。具体因为语言水平仅记住了几个人的观点,徐院长说中国在经历了近20年的电脑设计实践后最大的问题是过多关注电脑在形态设计方面应用,以清华教育为例,现在注重以逻辑为起点,进行设计,从结构形式和材料特征为出发点进行形式设计。难波院长说日本建筑设计最大特点是做模型,从做的过程来看设计,山本理县补充说电脑做图仅仅靠图的缩放没有尺度感,模型则不一样,1:100和1:20的模型细节的量完全不同,产生出尺度感。电脑设计是新事物,日本可以观望5-10年看看。
除此之外中国也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之一,主要说山寨(fake)现象,对此也是意见不一,也有耶鲁的系主任提出某种程度上copy很重要,是对全球化的复习。
4.建筑与社会关系。几个系主任介绍中,早稻田的土谷和东大的畏介绍自己大学的教学特点比较清楚,和前面的部分整体来看基本上将日本的建筑教育特征讲解的非常清楚,在第三天大会总结中,难波也进行精彩的总结。基于上午和下午第一节大家过于集中于电脑的讨论,和两位系主任针对copy的激烈争论而导致议题过于偏狭,下午第二节的主持人,东北大学的小野显然加强了场面控制,通过提问,自由回答,总结,再提问的方式控制了下午第二场讨论的走向。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建筑在当代社会变化中是否是政治的艺术,未来的发展是否更大众更低廉,应更加现实适应和忍耐外界变化,反例则有提出建筑教育是否要现实的同时要梦游。建筑教育要推向社会,与一般人相连等等。但与前面一样,讨论却没有明确答案。
5.总结。整体是由前面3个板块的主持人汇报讨论成果,主持人对在座的几位每人提问,尽管试图总结出些有建设性成果,也主要是形成了以下几点:
1.日本建筑教育特色,4年本科,前1.5年一般教育,不接触专业知识。后2.5年,工学知识学习。硕士2年,老师的建筑事务所接触实际学习。整体上4.5年教育,与UIA提出的最基本需要5年专业教育不符,如何满足是以后的问题。设计方法教育中注重实体模型,从做中学习,对于电脑设计如何发展也是问题。
2.UIA提出的建筑教育宪章旨在建立一个开放并可以随时修正的标准,而也有认为建筑教育没有统一的全球标准才是全球化的体现。
3.美国的建筑教育比较关注环境问题,学校是培养思考的地方,不能直接培养专家,理论与现实的差别很大,教育的大学毕业直接胜任工作不是目标。
4.每个学校建筑教育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并时刻加强。
5。具体问题提到很多,解决方法没有,相反,争议很大正好说明建筑的自身能量巨大,大家应该相信只要去做就能找到答案。
最后本板块的主持人塚本由晴提出了期待会后有书籍出版,期待此net-work能继续,期待2.3年后问题有新的进展。
 
但客观上说这次会议主要是达到了大家聚在一起碰碰头,了解了一下情况,距离真正解决问题还很遥远,是一场奢侈的全球性的主要建筑系的峰会,传达了大家联合起来解决全球化情况下建筑教育的问题的信息,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同时非常重要的非洲和南美洲学校的缺席,也是本次大会的遗留的问题。
 
开幕式 东大1号馆2楼建筑学专业教室
 
东大安田讲堂,第二天会议的会场
 
1号馆3楼各个院校展板
 
 
最后一天的会场,东大福武报告厅
安藤设计的福武报告厅,地上2层,地下3层
 
 
 
 

与当代行为艺术家的对谈,摘录其中下面一段话表明了艾未未对当代艺术发展的看法和做法:

艾:参与社会未必要有问题啊,对不对。

袁:不是,很多时候参与社会本身就会成为问题。

艾:这个并没有参与社会啊,画个老毛,毛有什么可参与社会的,只是涉及到了它们在意的某件事情,对不对,老毛有什么社会可参与的啊,早就不是那个时代了。

袁:我是说这个行为活动,比如说是取消掉展厅——

艾:参与社会未必是对抗性的,参与社会扶着一个老太太过街也是在参与社会,对不对?你可以说我明天让你把798打扫干净也是参与社会。

袁:王军你怎么考虑的?

王:我觉得刚才你们说的很好,不一定固定在一点上或者一个展厅,可以选择很多种方式参与到社会当中去。

艾:中国的当代艺术这块整体的就是没有参与社会,变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时尚一样的东西,那么一些有野心或者觉悟的艺术家应该回避或者批判这个东西。如果你没有一些最基本的立场,那么你走的路就更莫名其妙了,你就不三不四,又不是一种很传统的所谓的正中的表达方式,那又不是一种非常前卫的方式,行为不行为狗屁不是,行为本身不是一个什么东西,谁都在行为,关键你的行为到底它的潜质是什么,它坚持的是什么,它批判的是什么,这个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既然无法回避,那为什么不大张旗鼓的把自己的旗帜给打起来呢?

アイ・ウェイウェイ展 何に困って?ACCORDING TO WHAT?

宗教——鸦片:毒品还是镇痛剂?原文在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6c51f0100cfz4.html

部分转载关于丰子恺对李叔同出家的感想和人的生活层次,
:“其实,先生出家25年后,他的学生丰子恺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
    “我却能理解他的心,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在丰子恺看来,李叔同住在第三层楼上,但住在一楼和二楼的某些人却以为李先生层次更低。而实际上是那些人本身没上层次。”

越精致越有害

Posted: 2009年7月7日 カテゴリー:

文章来源:《读者》

你不必把一星期7天的时间都花在健身房里,事实上,过度锻炼对身体并没有好处。过度锻炼会导致身体脱水,使人患上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等疾病,会让人感到过度疲劳,还会造成身体其他部位的扭伤。坚持每周5天、每天20分钟的心血管锻炼,这会是个不错的开始。如此坚持两周后,你的身体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以前,从来不会在美国看到像“低碳水化合物现象”这样可笑的饮食风潮。眼下,每个饭店、食品杂货店、快餐连锁店,都在迎合顾客这种无聊的喜好,甚至生产苏打饮料和啤酒的公司都砸下重金,用于研发“低碳水化合物饮料”,并开拓这个市场。商家不管它们对人体是否有益,纷纷追赶这种潮流。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流行趋势。
  
  碳水化合物由碳、氢、氧三元素组成,它们在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它们,我们就会变得昏昏欲睡、毫无生气。然而,所有的碳水化合物并不都是相同的。它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单一碳水化合物,另外一类是复合碳水化合物。
  
  人体吸收单一碳水化合物,就像卫生纸吸水一样容易。单一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糖组成,这些糖很快补释放到体内,造成体内含糖量上升,然后迅速跌落。其结果是我们很容易感到饥饿,当然会吃得更多。
  
  另一方面,复合碳水化合物是由淀粉和纤维组成,被人体逐步吸收,为人体提供较为稳定的能量。这类碳水化合物总是让我们感觉很饱,非常满足,也易被分解并释放能量。
  
  低等的单一碳水化合物,包括精制面粉、精制意大利面食(硬质粗粒小麦粉)、精制米、精制糖。这些食品对身体无益,它们就像一群坏男孩,使得所有的碳水化合物声名狼藉。一些食品生产商认为,如果他们的食品不是精制的柔软的,消费者就不会购买。所以,他们把像糙米和全麦面粉这种的天然食物,去掉它们原本含有的维生素、矿物质,来达到改变颜色和质地的效果,以迎合大众需求。
  
  这个精加工的过程,去除了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只是为了食品光泽、细腻的外观。然后生产商们在各种经加工和磨细的食品中,再添加一些营养物质,其外包装上再写上“浓缩”或“增强”的字样。但试图以这些把戏糊弄大自然是不可能的,人体不易吸收人工添加的这类矿物质。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米、百吉饼、面包、饼干、蛋糕都是经过这种方式加工的,它们已经不纯粹了,含有太多人工的成分。吃了这些食品后,你要仔细注意身体的感觉,也就是关注自己什么时候要稳定波动的情绪,以及调节不稳定的能量。
  
  别害怕,大自然还是非常慷慨的,还有非常多的复合碳水化合物,能让你再也不会怀念那些讨厌的给你造成伤害的单一碳水化合物。我们可以食用马铃薯、山药、甘薯、大麦、玉米、糙米、大豆、鹰嘴豆沙、小扁豆、奎奴亚藜(一种谷物,史永亮老师课堂上提到过)、小米、用糙米做的意大利面食、全麦面粉、蔬菜来获取营养。我们应当品尝由全麦面粉或其他谷物制成的面包、饼干和松饼的美味。另外,不要忘记蔬菜、水果,它们可为人体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
  
  我们应当经常吃水果。最让人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那些痴迷于单一碳水化合物的人们抵制吃水果。水果这种复合碳水化合物,很有可能是现有的最完美的食品了。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几乎不需要肠胃进行任何工作就可以被消化。水果中富含大量的酶,它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通过身体,为人们提供纤维、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氨基酸,以及抗癌的丹宁酸和类黄酮。由于水果中含有大量水分,它还可以为人体补充水分,从而起到帮助人们清洁身体、解除毒素、去除垃圾的作用。
  
  如果我们单独吃水果,它的功用发挥得最好,水果的养分容易被身体快速吸收。
  
  如果把水果和其他食品放在一起吃,它就不能快速地被人体吸收,导致它滞留在胃中,直到腐烂发酵,让人们打嗝、胃胀并且有胃灼热感。为避免出现这些问题,营养专家建议,人们应当空腹吃水果,把水果当作每天的第一餐,并且在食用水果的30分钟以后,再吃其他东西。我们知道,这个要求对于人来说太难了,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应对这一挑战,那也没关系,它可以仅仅作为你的一项选择。
  
  因此,所有像你一样可怜的人们站在屋顶上大喊:你可以把面包和水果放在一起吃,这其实是向别人传递一种错误的观念。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马贾尔的选择

Posted: 2009年7月3日 カテゴリー:

 对强势阶层的不信任,是弱势人群的基本特性。狡诈和欺骗,既是他们的生存伦理,也是他们的抗争策略

  马贾尔的选择

  文/长平

  来自孟买贫民窟的马贾尔,参加电视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令人吃惊地一路过关,闯到了赢取千万卢比的题目。电视节目的游戏规则是:答对了财富翻倍,答错了一切归零。马贾尔选择了继续挑战。中场休息时,他和主持人在厕所相遇。主持人激动地对他说,我们都在创造历史,你一定会赢。他说,但是我并不知道答案。随后,他发现主持人在洗手台的镜子上留下了一个字母:B。

  这是刚刚获得金球奖最佳剧情片的《贫民富翁》里的一个情节。尽管主持人先前对马贾尔的贫民窟出身冷嘲热讽,但是大概被他的出色表现深深打动,或者真的希望自己的节目创造历史,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为他泄题。聪明的马贾尔启用了仅有一次的自动去掉一半错误答案的机会,对他的好意进行了测试,发现答案B果然留下了。但是,他还是选择了答案D。

  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参加的一次讨论会。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广东一家企业为2008个民工购买火车票,让他们顺利回家过年,并邀请学者和媒体人士研讨相关的慈善主题。该企业遇到的一个烦恼是,为了两百块钱的火车票,不少民工提供虚假信息。这也是慈善者的普遍烦恼,他们发现底层民众并不总是像小说中写的那样淳朴善良,不仅不善于感恩,而且不乏狡诈。

  我对该企业的负责人说,他们的送票行动诚然善莫大焉,但是应该意识到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巨大鸿沟,远非一张火车票可以填平。知恩图报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是中国古人说的“施受无心”更加合理。目前社会的弊端之一,是过度地强调穷人对富人甚至对政府的感恩,以为这样可以达致和谐。事实上,这可能压制穷人的权利追求,导致更多的不公平,埋下更多的隐患。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人们认识到,对强势阶层的不信任,是弱势人群的基本特性。狡诈和欺骗,既是他们的生存伦理,也是他们的抗争策略。为此,我介绍了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的代表作《弱者的武器》。斯科特发现,由利益集团和知识精英记录的历史中,几乎不提占人口多数的农民,除非他们对国家构成威胁。所以我们看到的农民的反抗,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造反运动。斯科特从底层视角看去,发现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对大多数农民来说,这种政治行动太过奢侈,风险巨大,实为稀少。即使罕见地成功了,结果也不是农民真正想要的,因为那往往是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机器。因此,斯科特更加关注农民的日常反抗形式,也就是一些琐碎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弱势群体的日常武器有: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纵火、暗中破坏等等。他的研究对象是东南亚农民,但也在书中举例说,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偷猎在英国是非常普遍的行为。在法国,左拉曾经毫不夸大地宣称,“每一个农民的心里都藏着一个偷猎者”。

  有时单是从人的品行出发,你无法解释底层民众的行为。有些观察者认为,长期污浊的生活败坏了他们的品行;有些观察者则提供了相反的意见,认为穷人的心灵没有被金钱和权力腐蚀,更加质朴真诚。在电影《贫民富翁》里,主人公马贾尔善良、诚实、守信,但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也一样跟着哥哥去偷窃和诈骗。理解了“弱者的武器”,你就能想明白这些矛盾的现象。

  底层民众面对来自强势阶层的慈善行为,同时扮演着两种角色,一个是临时的对恩人怀有感激之情的人,一个是日常的处于戒备状态中的人。生活并没有给他们太多前者的训练,所以他们更习惯于后者。有时他们不得不进行猜测,就像马贾尔在面临千万卢比得失的时刻一样,他不知道主持人是否在设圈套,但他必须于数十秒内,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假如主持人真心帮他而他选择了不信任,那么就会被当作穷人品质恶劣的新证据;假如他选择信任而主持人在欺骗他,那么就会让他痛苦的生活雪上加霜。更多的时候,穷人没有这样痛苦的选择,就像面对广东这家企业的善举,他们只想通过欺骗得到更多补偿。

  因此,慈善并不适宜于施者和受者面对面开展,而应该通过慈善机构来进行。慈善机构的好处一是专业,有能力进行筛选和跟踪;二是中立,被欺骗也不容易受伤。但是,目前中国慈善机构尤其是民间慈善机构严重不足,面对面的慈善也应该受到鼓励。这种时候,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做慈善时要充分意识到自己也同时扮演着至少三种角色,一是作为弱势人群对立面的强势人群,二是期望得到感激的施恩者,三是应该专业和中立的慈善机构。这三种角色得到的回报各不相同,作出的反应也不一样。

  马贾尔选择了不信任主持人,结果他赢了,观众为之惊喜。而我们身边的农民工,对慈善企业的不诚实,则留下一串叹息。

  编辑:张中江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南塘试验

Posted: 2009年7月3日 カテゴリー:
南方周末
翟明磊  实习生 吴达

英国规则遭遇中国农民:农村如何开会?

自小生长在城市的袁天鹏刚到南塘村就出了洋相,他喊村民“来罐可乐”,当然没有,这事被村民传为笑谈。

袁天鹏留学美国时,曾任阿拉斯加大学学生议会议员。回国后,针对中国人在开会上的无能,他成立公司专门推广源自英国议会规则的罗伯特议事规则。此次到安徽阜阳南塘村,是应南塘村兴农合作社的负责人杨云标邀请。杨云标总结:农村开会难,难在三大问题。一是跑题,讨论常常言不及义;二是“一言堂”,话语权多被村领导和几个话多的人垄断;三是野蛮争论,抓住人家言语中的一个词不放,甚至打起来。请来袁天鹏,就是为了让村民们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学会民主辩论与表决。

这个时不时冒点英文出来的“海龟”,刚开口介绍罗伯特议事规则时,就有大爷大娘一时脑子绕不过弯来,“啥规则?罗伯,萝卜白菜?”

他的学员中百分之八十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一眼望去,会场里白头一片,几个年轻人多是协助开会的志愿者。南塘村和安徽所有农村一样,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是老弱病残。学习班上连四五十岁的中年人都不多,而这些年龄段的人是农村里学习能力最低、思想最保守的一群。

“南塘十三条”

第一条:会议主持人,专门负责宣布开会制度,分配发言权,提请表决,维持秩序,执行程序。但主持人在主持期不得发表意见,也不能总结别人的发言。

第二条: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明确的动议:“动议,动议,就是行动的建议!”动议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行动建议。

第三条:发言前要举手,谁先举手谁优先,但要得到主持人允许后才可以发言,发言要起立,别人发言的时候不能打断。

第四条:尽可能对着主持人说话,不同意见者之间避免直接面对的发言。

第五条:每人每次发言时间不超过二分钟,对同一动议发言每人不超过二次,或者大家可以现场规定。

第六条:讨论问题不能跑题,主持人应该打断跑题发言。

第七条:主持人打断违规发言的人,被打断的人应当中止发言。

第八条:主持人应尽可能让意见相反的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机会,以保持平衡。

第九条:发言人应该首先表明赞成或反对,然后说理由。

第十条:不得进行人身攻击,只能就事论事。

第十一条:只有主持人可以提请表决,只能等到发言次数都已用尽。或者没有人再想再发言了,才能提请表决。如果主持人有表决权,应该最后表决。防止抱粗腿。

第十二条:主持人应该先请赞成方举手,再请反对方举手。但不要请弃权方举手。

第十三条:当赞成方多于反对方,动议通过。平局等于没过。

“南塘十三条”——乡村版议事规则

学习会拉的横幅是“合作社能力建设培训”,没有任何“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字样,袁天鹏也绝口不提。为了让村民们能理解厚厚一本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袁天鹏将一整本书压缩成五十多条。但村民们仍然记不住。跟合作社负责人杨云标讨价还价后,582页的一本书被删成了“南塘十三条”。

学习会的开场节目是经志愿者们精心设计、排练的三个小品。演的是村里合作社开理事会,讨论该上秸秆项目,还是奶牛项目。分别展现了跑题、一言堂、野蛮争论三个场景,看得村民哈哈大笑。当村民笑成一片,完全放松时,袁天鹏才登场讲述他的南塘版十三条。他首先用投影打出一幅画,告诉大家画上持火钳械斗的场景发生在早年的美国议会,野蛮争论并不是中国村里开会独有的。

袁天鹏开始条分缕析地介绍,罗伯特规则有一整套避免野蛮讨论的方法:它规定主持人中立,人人有机会发言,并且规定了每人的发言次数;它要求辩论双方发言前举手起立,向主持人陈述,而不得互相质疑。规则还禁止延堂脱时、强行要求发言和在别人发言之时插嘴。

为避免野蛮讨论,最重要的一条规则是,不能以道德的名义去怀疑别人的动机。这背后有深刻的哲学理念,一来动机不可证实;二来会议要审议的是某件事情,不是某个人,对动机的怀疑和揭露是对议题的偏移;第三,利己是人类共性,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为过。

村民们默默地听着,会场气氛有些沉闷,志愿者们为了活跃气氛,频频提问。没想到这样做大家反而更怯场了,一位大爷勉强发言后补充说,“我的观点不要记,不咋的。”

第一次上课后,教员们开了碰头会,讨论怎样改进讲课效果。第二天,会场经过重新布置,座位摆成马蹄铁型。志愿者悉数退到外围,并尽量少发问。袁天鹏坐到村民中,摆出一副聊天的架势,将话筒朝周围一塞:“大爷,你给说说。”这些做法一下子拉近了他与村民的距离。

这一天的主题是“顺大流”。杨云标先上台说,在南塘村开会表决是个大难题,一种情况是一人提议,众人碍于面子,怕得罪人,不反对也不支持,所以弃权者众。另一种是一人发言,底下两三个人支持,众人就爱顺大溜,会议表决一面倒,少有人能坚持己见。俗话说的好,有群胆,无孤胆。

一位老大爷用土话说:“这不是抱粗腿嘛,尾巴摇得晃啷晃啷的。”这一说,底下的村民笑倒一片。

袁天鹏介绍了罗伯特议事规则中为防“顺大流”的设计,比如九个人开会,一人提议(另一人附议),只有一人赞成,无人反对,则其他八人算作弃权。那么该提案也能获得通过。这样一来,与会者就明白沉默于己不利,因为弃权越多,自己不喜欢的提案被通过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一定要表明赞同或反对的态度。

杨云标嫌袁说得抽象,补充了一个例子,“我提议谁偷国家东西,合作社就奖谁50元,如果大家碍于我的面子没人反对,这样荒唐的规定就会通过。”

根据村民的接受程度,教员们对南塘十三条还做了“本土化”修改,例如,第十一条规则的最后,这样写道:“……如果主持人有表决权应该最后表决,防止抱粗腿”。

洋规则VS土习惯

在罗伯特议事规则中有“动议”一词,指的是提出的议题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方法、效果和资金来源等六要素,可村民们很难理解个中涵义,为此教员们想了许多办法。

志愿者们先是表演了一个小品。村委主任传达市里的会议精神,要大力发展精神文明,让大家议一议,结果是村民一致同意要把精神文明搞上去。“这不是喊口号嘛!”“挠不着痒痒!”底下有村民起哄。主持人杨云标说,“对!这和我们开过的许多会一样,空洞热闹,啥也不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动议。”

接着,由袁天鹏趁热打铁讲述动议的特点:一是“针对性”,议题必须具体明确,例如“如何完善个税制度”是不够格的,要讲明“应该把个税起征点调整到 3000元”;二是“建设性”,一个时间段内只许讨论一个议题,每个议题要有一个代表多数人意见的表决结果;三是“深入性”,通过修改机制,让大家真正深入和务实地讨论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最让村民们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主持人不总结?在农村的习惯中,领导主持会议,最后要做总结性的发言。“农民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一定要有人替他们发声,替他们总结,心里才踏实。”杨云标总结。

教员们向村民解释,罗伯特议事规则里的主持人是不发表个人意见的,如果不影响结果,甚至不用参加表决。为了说明公共会议中主持人的真正作用,袁天鹏给村民们举了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的例子。有记者问她“你高居议会之巅是什么感受?”她回答:“有口难言。”记者又问她:“你解决争议的原则是什么?” 她回答:“议事规则。凡是符合议会规则的,必须让他说下去。凡违反议事规则的就要阻止,我的职责就是让会议顺利进行。”

短短几天后,村民们在讨论中已经完全适应了没有领导的公共会议。“主持人不能最先把手举得高高的。”“主持人先表决,(事情)就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来真格的了”

“主持人”问题之后,“附议”成了一个新的难题,村民们不明白一人提出动议后为什么还要有另一人同意才能启动讨论。

第四天的学习班上,首先由志愿者表演小品,展示附议的精妙之处。第一段小品的剧情是讲一个自私的村民,提议用合作社的钱在自家门口盖一个公共厕所,并且要求公厕所有的粪肥归他所有。结果无人附议,会议就不讨论这个话题。村民们看过后,懂得了附议的作用之一,可以不动声色地将公认为自私或无聊的话题压制下去,既得偿所愿,又不伤和气。

后一个小品演的是,一位村民提议雇用北大学生管理南塘合作社的图书馆,月薪两千。另一村民附议,但附议后立即表示反对,认为大材小用,合作社也没有这个闲钱。最后大家一致否决了这个议题。这个小品让村民清楚了附议不等于同意,即便不同意一个议案,也可采取附议的方式让动议进入讨论,尽快用讨论来否决。

为了让村民记住“附议”的作用,志愿者还编了一句口号:“附议附议,同意讨论”。

会议练习越来越热闹,这时袁天鹏要求大家讨论村里真实的议题。平日里寡言少语的村民们纷纷各抒己见,试图通过辩论让自己的意见抢占上风。“我提议 ”“我附议”“我反对”“我支持”“表决开始”……这些曾经生僻的词汇被村民大声说出,当谈到村里的养牛计划,因为事关各家收入,而且涉及到国家补贴和基金会支持,村民们分外认真。

一位村民在模拟会场上谈了两句自己的看法,言语间有点偏颇,还不待他说完,观众席中颤颤巍巍地站起一个人,原来是老支书。老人家满脸不忿,大喝一声,“你这个意见,我不同意”。大伙顿时笑作一团,老人家当真了,入戏了。

学习班结束后,合作社理事会要开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会议,杨云标提议,就用刚学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开一次真格的理事会,大家一致赞同,还公推了一位女志愿者主持会议。

会议进行时,女主持人有点漫不经心,想用一句“同意的举手”混过表决程序。有人提醒说,“建议主持人明确告知现在表决开始,同意的举手,不同意的请举手,再宣布决议通过或没通过。”

女主持人认为没有必要如此较真,随便一开即可。这时候,几乎所有农民理事都着急了,脸红脖子粗地挨个表态,坚持让她遵守规则,按照会议程序走流程。他们认真的劲头出乎所有教员的意料。

主持人表示服众,接下来的理事会进展顺利,大家讨论解决了下次研讨会场地的改进、展览的布置和参观地点的选址等诸多问题。杨云标感叹,这会要搁在平时,再多开一小时都结束不了。

心在碧空,爱在尘世,摘自 《读者》2009年第12期

Posted: 2009年7月1日 カテゴリー:
她不喜欢波澜不惊的生活,她是穿越世界探险之最——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唯一中国女性。 

  她几次跳槽,最后创建了四川天堂眼艺术品有限公司,常常独自去南亚进货,为了打通饰品贸易通道,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穿行,用智慧和才华赢得尊敬。

  她把自己设计的饰品卖给都市白领,而她的足迹远至西部贫穷的村落,在长期资助西藏“德吉孤儿院”的基础上,正在计划筹建“天堂眼孤儿院”,关那些无所依托的孤儿。 

  她叫胡冰,一个时尚美丽的年轻女子,一位拥有无数个孩子的母亲。 

  不,我需要安静下来 

  1996年夏天,21岁的胡冰已是一名出色的脑外科护士长,她的顶头上司常说她是难得的人才,前途无量。 

  但是胡冰出人意料地辞了职,跑去应聘西南航空公司的空乘小姐。8000多人应征,美女如云,其中不乏名校的大学生。只有25个名额,她能入选吗? 

  主考官一眼就被胡冰独有的气质吸引了,何况胡冰坦承自己还有医护方面的优势,能够准确判断旅客的身体状况,提供更周全的服务。 

  之后,胡冰的工作就是在蓝天白云里穿行,去不同的城市,听不同的语言,接触不同的人。虽然空乘的工作循规蹈矩,但她喜欢这种在路上的感觉。当飞机在碧空翱翔,她觉得心灵也生出了一双翅膀。 

  几年的空中生活之后,胡冰再次提出辞职,同事们难以理解。其中有人很尖锐地问:“胡冰,你出这样的风头,不觉得代价大了点吗?” 

  “我需要引人瞩目吗?不,我需要安静下来。”胡冰微笑着回答。 

  她已经走过很多地方,也见识过不少繁华,宁愿回归宁静,过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日子。 

  她开始按照自己的心愿旅行。每当干净的朝阳洒照进驿站的窗户,她看一株花开,花瓣上的一滴露水,听一声鸟鸣,觉得如此惬意。 

  2002年春天,胡冰的下一站是印度。临行前,很多朋友劝阻她,说那里乱,印度人对中国根本不了解。胡冰淡然一笑,独自前往。 

  当她站在新德里的红庙前跟朋友打电话时,声音里充满激动和喜悦:“我没有遇到坏人,而且有‘艳遇’呢。” 

  那位不期而遇的印度男子,高高帅帅,开有一家手工饰品工厂,不无炫耀地说:“我们的手工饰品,每年仅销往欧美、日韩的数量,都大得惊人!”胡冰反问他:“请问在我们中国销量如何?” 

  对方有些吃惊:“你是中国人?看你的装扮像日本或新加坡的呢。” 

  后来,印度男人带她来到自己的工厂,欣赏琳琅满目的风情饰品,胡冰当即订了两万元的货。对方不解,“哪有背包客要这么大量货的?”胡冰笑了笑说:“别人做不到的,中国人都能做到。” 

  这位时尚自信的中国女子,在三个月后,再次让对方感到了“惊艳”。 

  这次,她配备了先进的电子商务装备,一来就下了20万的订单。那位印度老板很是惊诧:“你们中国市场太可怕了。” 

  三天后,胡冰准备发货,发现货品数量短缺,连颜色、花样等基本款式都与订货单上有差别。她马上找到印度老板,将合同摔到他的面前。 

  印度老板被她的阵势吓住了,立即喝令手下重新选货装箱。后来,他坦诚地对胡冰说:“在印度,我从来没见过你这样大脾气的女人。” 

  而今,胡冰拥有自己的“天堂眼”饰品品牌,创建了自己的公司,旗下有独立的设计中心和品牌运营中心,定制工厂位于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 

  她独自行走在异国之间,风尘仆仆,从没感到害怕,想过放弃。 

  如果爱一个人,就带他去探险 

  眼前的胡冰漂亮温婉,笑起来却充满豪气:“其实,我是充满野性的女人!” 

  拥有千万资产的胡冰喜欢无“尖”不商的说法,意思是商人为追求最高的价值,孜孜不倦,登上事业顶峰,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当然,人生短暂,若把时间全用来做企业,太过可惜。生命应该有着更广阔的意义。 

  探险和漂流是胡冰的最爱,勇闯珠峰大本营、徒步走墨脱、长江漂流……组成了胡冰生命里最精彩的部分。 

  2005年5月,胡冰组织朋友攀登珠峰,自驾车由川藏路进藏。已是暮春,但中途80公里长的道路,人迹罕至,又被厚厚积雪覆盖。在邦达就等了五六个小时,才得以通行。 

  在波密,越野车在临江的道路上七弯八拐,左摇右晃,忽上忽下,颠簸得像波涛中的小舟。山崖深不见底,偶见坠落的汽车残骸。帕隆藏布和拉月曲就在路旁,浊浪滔滔。 

  这种危险境地,带队者稍有闪失,队员极度危险。胡冰沉着冷静,驾驭着手中的方向盘,终于顺利通关。 

  在攀登珠峰时,随着海拔不断增高,空气稀薄,大家的呼吸明显紧促起来,还有人出现头晕、耳鸣等现象。 

  队员中有一对情侣,女孩是胡冰的好友,很爱探险,她们曾一起攀岩、赛车、漂流。她曾悄悄问胡冰:“他是否真的爱我?”胡冰无法回答。 

  这次攀登珠峰,那个女孩是主要倡导者之一,男友极力拥护。随着海拔越高,女孩越来越力不从心,多亏男友无微不至地关照。胡冰建议他们下山,但女孩不同意。一路上,男孩不停地鼓励女友,后来甚至将女友背在背上,步履艰难地往上攀登。当一阵风雪袭来,两人竟被大风刮倒,沿着山坡滚落下去。 

  胡冰和队友赶紧跑去救援,但两人都已昏厥过去。俯身观察,胡冰发现男孩已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这时她才明白,他是为了照顾女友,为了给她信心,才一直“兴致勃勃”地前进,不惜冒着死亡的危险…… 

  胡冰的眼睛湿润了。这样的爱,在纯洁高远的高原面前,让人动容。 

  “如果爱一个人,就带他去高原。”登上珠峰之顶的胡冰,想把这句话告诉所有的女孩。 

  几个月后,胡冰作为桨手、随队医生和唯一的女性,迎战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漂流之旅,最终征服了这个号称世界十大探险之最的峡谷。15天中,她冲击了189个滩,穿越226英里的峡谷,战胜了奔腾的河流、呼啸的浪潮。 

  原先极不看好这支中国队伍的美国专家由衷赞叹:“胡冰,你是最棒的!” 

  2006年夏天,在一次国际性长江漂流大赛中,胡冰作为唯一的女性特约嘉宾参加。有人问她:“探险是否随时准备牺牲?” 

  胡冰笑着回答:“探险是一种挑战,但不是无知甚至毫无科学指导的冒险,我肩负着家人、公司和员工的责任。我做的一切,只是让自己活着更好!” 

  幸福就在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胡冰每次从印度、尼泊尔等地归来时,都会经过西藏。西藏是她最热爱的地方,不仅因为父母在那里工作了20多年,还因为那里有她的“孩子”。 

  西藏有些牧区的条件不好,尤其缺乏药品,胡冰每次经过,都会将车上的所有药品留给孩子们。 

  有次,胡冰经过藏北的一个村庄,从一间破旧的大房子里传来一阵孩子的说笑声。这么偏远荒凉的地方,孩子的笑声如动人的琴声,震颤心灵,也留住了胡冰的脚步。 

  房间里拥挤着50多个孩子,都是五六岁的样子,有位中年女性正给他们上课。阅读墙上的板报,胡冰才得知,这些孩子都是失去双亲的孤儿。那名老师叫王娜娜,上海人,修建了这座孤儿院,并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胡冰由衷地敬佩眼前的女性,并为自己突然感到羞愧。 

  纯洁天真的孩子们跟着老师读着课文,衣衫十分单薄,加之破陋的房子,怎能抵御外面的风寒?上完课,孩子们一起唱歌,唱的居然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在唱歌的孩子当中,胡冰第一次看到了央金。小女孩的脸红彤彤的,十分乖巧漂亮。央金唱着唱着就哭了,胡冰知道,孩子一定在思念自己的妈妈。她的心酸酸的,在孩子群中把央金牵了出来,将冰冷的小手,握在自己的掌心里。 

  央金说:“好冷,好想妈妈!”胡冰含着泪水,取下自己的围巾,围在了央金的脖子上。 

  一个月后,胡冰收养了这个孤儿院里的10个孩子,为他们每人每月提供300元的生活费用,这当中就有央金。 

  接着,她请求西藏的好朋友巴桑帮忙,寻找更多需要帮助的孤儿,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受助的孩子很多并未见过胡冰,但胡冰经常会收到他们的来信,信里亲切地喊她:妈妈! 

  2008年2月,胡冰全面启动她的慈善计划:打算在西部贫困地区,建立10所孤儿院,帮助那里的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孤儿院的名字就叫‘天堂眼’,幸福就在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完成这个计划或许困难重重,但我会像攀登珠峰、漂流长江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 

  无论职业转换,财富多寡,走过多少地方,经历过多少艰险,胡冰始终让自己的心,在碧空翱翔,在尘世深爱。 摘自 《读者》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