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2008 のアーカイブ

中国历史最令人感动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历史的书写本身。历代史官以「实录」的方式,尽力客观地记录国朝上下发生的大事。虽有帝王荒淫暴虐,也不必为尊者讳;虽有天灾人祸诸端异象,亦不必笔存忌惮。然后把一切留诸后世,不只信任自己,也信任未来。直到另一家人做了皇帝,依据前朝留下来的纪录,再替它修整成史。这是后人对前人的责任,「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你可以篡夺人家的王位,消灭人家的天下,但是你不可夺走人家的记忆,以及历史。同时你也大可放心,就算将来有一天你的子孙穷途末路,你一手打下的基业倾颓败坏,你的一切也将为人纪念,一如你纪念了前人。
  
  天地正义,有时只能在时间中寻求,用一句俗滥的话,「没有人逃得过历史的审判」。所以忠臣含寃而死,良民要是在暴政下仓皇,唯一还能给他们一个清白的,竟然就是后来者书写的历史了。这是理想,现实里的史官很难不被当权者干预。为了掩饰过犯,很多人会想消灭事实留下的痕迹,于是记忆与记录就不只是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而且还是种政治了。
  
  快20年了,每年8×8的晚上,依然还有数以万计的香港市民举起烛火,实践他们的记忆道德。可是也有另一种愈来愈响亮的声音,认为他们的做法不利于国家。这种说法最喜欢采用的,就是所谓的「大局观」了,以为今日大家享受的一切,以及国家的强盛昌隆,竟然全靠当年杀人杀得好。它的逻辑固然十分冷血,强迫我们一齐接受自己的安定生活其实都是杀人的结果,犹如贼赃。但更值得探讨的一点,是许多主张这类说法的人同时还都很乐意替当权者想,于是有人甚至会说「你得站在小平的角度思考,他要是不那么干,说不定他就要被人赶下台了。所以他没有多少选择」。

 
   ********


  时事评论不只是批评时局里的种种弊端,往往还是种策论,要懂得站在政府的角度,以旁观者的清明提出可行的建言。这种文章写得多了,会渐渐习惯穿上当权者的鞋走路,稍不留神就要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与批判的距离。中国人好谈政治,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政府的位置,常常以当局的利益及视角为「大 局」,乃至于诡异地忘却自身,居然很乐于牺牲自己的权益去配合「大局」,十分地无私。中国文人更有当国师的传统欲望,尤其容易养成这种不把自我当回事的 「大局观」,有时还不限于策论,更要主动充当政府发言人,替官抚民。
  
  有见于部分四川震灾灾民群聚法院,打算状告政府忽视学校建筑工程,导致子女魂断校舍,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发表了一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的文章。他劝告这批捧着遇难子女遗照的家长应该先让政府全力救灾,整顿好堰塞湖的危机与人口流动的问题,不要急着在这一刻诉苦申诉。余先生还动之以「大局」之 情,他说﹕「你们一定是识大体、明大理的人,先让大家把最危急的关及几十万、几百万活着的人的安全问题解决了,怎么样?」他又呼吁团结,因为「只有当这些里里外外的多重力量不受干扰地集合在一起,才能把今后十分艰巨的任务一步步完成」,要是「横生枝节」的话,「一些对中国人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天天等着我们做错一点什么呢」。
  
  这篇文章出来之后,立刻惹起一片争议。我想余先生的问题就在于忽视了独立文人的位置,袭用了近月非常流行的「震灾大局观」。根据这种观点,灾难当前,全国人民应以大局为重,有任何质疑反思都不要提出(至少暂时不提),以免阻扰救灾。问题是相信这种观点的人从来没有解释过「异议」到底怎么阻缓了救灾,难道有人怀疑地震预警没做好,军警搬石头的手脚就会慢了下来吗?难道有人要监督捐款的使用,地方政府就不再理会幸存的灾民?最奇特的一点是这些论者似乎以为整个政府乃至于全国13亿人都在忙着防洪,所以大家要「团结」,千万别分心。例如这批家长明明是要向法院提诉,余先生为什么会觉得这叫做不识大体呢?莫非连法院的人也跑去疏导堰塞湖,所以没空接受状诉?
  
  再看余先生十分强调的「反华宣传」,我们当可发现余先生其实是怕一群家长哭诉豆腐渣工程的场面不好看,会被「反华势力」利用,有损国家形象。 如果这批家长愿意忍一忍,等那些还在关注灾区的外国记者散得差不多,那么国家的利益也就保住了。不过我们应当仔细地把政府从这里所说的「国家」抽出来,因为镜头下的示威场面不必然损及包括示威者在内的灾民,它真正损害的其实只是当地政府的形象罢了。所以余先生的「大局观」主要还是「当局观」,一种替当局着想的观点。话说回头,这也是我等平民常有的习惯,动不动就叫人「顾全大局」,虽然明明想的是当局。似乎大家都和领导人很熟,都没拿自己当外人。
  
  在余先生的博客上,我见到许多他转贴的文章和来信,尽是一片称赞美誉(至于好些大型论坛上批评余先生的讨论,据知已获上级通令删除。如果属实,那就是陷余先生于不义了。详见「香港独立媒体网」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0209) 有的说「那些灾民被说服了」,有的认为「余秋雨先生又一次展现了优秀知识分子的人格水平」,更有人发现网民的骂声不只骂不垮余先生,而且余先生「每次遭受攻击,结果都增添一次光彩」。余先生文彩动人,向来粉丝众多,得到读者的真心拥护,不足为奇。只是在这件事上,我建议余先生和他的粉丝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换个人民的角度。
  
  例如同样著名的知识分子,同样是替政府思虑,钱钢先生则指出「在更漫长的救灾日子里,灾民们可能的群情波动,政府都应以最大的仁厚包容 ……」。他还「恳请指挥者,慎用『破坏抗震救灾』的罪名,温和化解灾区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值此非常时期,『和谐』二字,何其珍贵!」(〈政府要以最大 仁厚面对灾民情绪〉《明报》,2008.05.18)
  
  如果更进一步站在那些家长的角度来看,他们刚刚经历丧亲之痛,那种悲愤难得还要让位于政府一时的形象问题吗?何况他们只是控告政府,不一定表示政府有罪,大家在法庭上梳理真相,岂不才更添依法治国的光彩?我想恰恰因为有传媒在场,无告的父母们才要更加卖力地嘶喊。这是传统智慧中迫使当局正视事 件的理性行为,也是间接替全国无数学子争取安全环境的义举。在这种时候,仍然要他们为了当局忍气吞声,回去默默流泪,无异于在公众面前删除他们的声音,在新闻构成的历史中抹消这一段不好看的记忆。一个人能提出这种要求,的确是要含泪的。
  
  其实我们做文章的人,何尝又不是在向历史交代呢?每一篇文字,每一段讲话,都会在这个年代成为存档,再交予后人查考论断。中国不算是一个宗教主导的国家,往往以历史代替宗教,尤其知识分子,更是不愿多言死后鬼神,唯求「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一般百姓或许会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文人相信的却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日本の都市システム 地理学的研究

Posted: 2008年7月17日 カテゴリー:

作者:田辺健一

一般系统指“要素间和要素持有的属性间关系的集合”都市系统是将都市作为要素研究。一定地域的都市群的相互密切关系,经济刺激的传达,影响的扩散,人口移动等形成了都市系统,即:interaction & interdependency。对都市经济活动,职业构成,收入,人口数等变化直接或间接的与其他城市间的影响。按尺度可分国际都市系统,国家都市系统,地域都市系统,日常都市系统。其都市间相互作用因尺度不同而有质的差异。国家层级的关系,和人和物资的实际移动相比,经济的刺激,情报,意识的交换更主要,地域层级则道路交通,市外电话,广域的医疗行政等社会服务相关重要,日常的层级,通勤,通学,购物,交友关系等比较显著。

相互作用,都市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人和物资的都市间的流动,属性间相互作用是人口规模和商品贩卖额等关系的考察。更是都市和属性间相互依存关系作为考察对象。相互作用的交通路和流动量,流动方向等的分析,流动方向性非常重要。

一直来都市系统的研究历程:1,都市规模分布(rank-size rule)。2. 都市经济的基础理论和地域间产业关联分析。3. 因子生态研究(factorial ecology)4. 相互作用approach.5. 中心地理论。6. 成长中心政策。

对第一章,第一节日本都市系统的历史部分详细介绍给大家。一句话:日本现在生产力发展所形成的城市布局所受到明治时代形成的工业轴也有,与德川时代的幕府政治经济轴一致,和古代京为中心的东西轴也有。各个时代不同的都市形成条件积累的结果,形成现在的都市系统。

 

第一章   日本的都市系统的展开

第一节  都市系统的发展阶段

1.  古代的都市系统

1世纪左右农业集落成立,直到3世纪大和朝成立,中央集权不充分。645年以后,大和朝组织化加强,710年称为律令制的土地分配和行政组织确立。官员和士兵增加,首都“京”发达,地方“国府”建设。此后古代都市系统开始发展。“国府”无法判明是否属于城市,但确定为城市的萌芽。一般建于主要河川的三角洲平野的位置。采用与首都相类似的方格网。近处设置军团和国分寺。整体规模相同,较小。其中有两个例外,一个是太宰府,统辖九州诸国应对朝鲜和中国的外交关系。另一个是路奥的国府多贺城,常驻23万人为了对应边境虾夷军事力量。各国府和京连结的古代道路系统在7世纪以来形成。最重要的是平城京和太宰府连结的道路,和濑户内海海路。其次是京向东去长陆国的国府的道路。这个都市系统延续至12世纪末。平城京784年长冈京后794年向平安京迁移。人口增加10万。都市系统没有变化,平城京的一部分寺院地区作为宗教城市奈良的一部分而存在。8世纪中,大和朝积极向北方扩展,路奥国分布很多军团,使得东山道也成为主要道路。一方面,平安京出现很多商店市场,商业技能繁荣,平安京的贵族和寺院在各地持有领地(庄园)各种物资供应京城。宗教都市奈良也同样的活动成为商业城市。为了贵族和官员们的需要,各种工艺品在京开始生产。为此而有商品和物资运送的原因,数处港町发展,例如畿内周边的难波津,敦贺,盐津,大津,还有远隔地的北部九州的博多,北陆的直江津等,前者为了向陆路中转,后者是物资集结的港口。

2.  战国时代的都市系统

10世纪各地庄园的力量增强,中央政权变弱,1112世纪武士的头领武将的势力增强,主宰政治。12世纪末(1186)镰仓幕府诞生,镰仓成为日本实质的首都,新兴都市开始繁荣。京都仍然作为形式上的首都是最大的商业都市。奈良仍未商业都市,很多国府集落在这个时候衰败了。1415世纪日本政治不安定,1334年镰仓幕府倒台,新的室町幕府在京都成立,但实质的并未统治了日本全国。地方中强力的政权一直存在。16世纪也是成为战国的动乱期。这个时期产生了战国大名。藩是藩境锁闭,中心城和23个支城配置的半独立的地域。强力的大名们将商人和手工业者在主城的周边集合,以及家臣,形成政治,商业的中心城下町,特别是支城也产生了晓得城下町,伴随境内交通的发达,宿场町和市场町也出现了。另外,这个时期藩域内独立的城市系统另外有两种都市发生。第一种是有名的寺院和神社附属的都市,有宗教和商业机能。第二类是港町,很多都是数世纪前开始发展,堺(大阪)和博多(福冈)为代表的自由都市,从事外国贸易商人们拥有自治权,从藩的支配中独立的也有,但大部分港町在藩的保护下繁荣。

16世纪日本的都市系统特征有3个:1)古代都市系统被破坏,仅残存京都,奈良和若干港町都市。2)有利的战国大名藩域内城下町,市场町,宿场町等各种都市发生,各藩独立的小都市系统形成,全国的统一都市系统还未形成。3)宗教机能和商业机能保持的独立都市发达。

3.  封建的都市系统

1582年丰臣秀吉统一全国政治,战国时代结束,封建时代开始。1583年,秀吉建设了当时最大规模的城下町大阪。大阪作为行政和商业的中心而急速繁荣。秀吉强力支持京都的朝廷而使京都作为政治中心恢复繁荣,两都市形成双子都市“京大阪”。一方面,城下町江户在1590年后,德川家康将其发展为东日本的第一大都市,江户城为封建政治的中心,行政地区“城”被堀围绕位于城市中央,武家屋敷根据地位配置于城的内侧和外侧,商人和手工业者在物价屋敷地区内被划分的道路沿街地区设置,寺社在都市周边部的防御的位置上分布。这就是封建都市的同心圆的地域构造。(1959 田边)。

德川幕府1615年一国一城制实行,1635年参勤交代制作成,道路网发达,特别是东海道,奥州街道,中山道,甲州街道,日光街道形成道路网的主轴,拥有相当的人数的藩主定期移动使得街道沿线众多的宿场町繁荣。舟运(主要运送米)在战国时代结束前在日本海岸和濑户内海相当发达。17世纪向东日本延伸海运在太平洋沿岸发达,石卷等新港町诞生。1639年~1854年,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仅允许与清和荷兰在长崎贸易,作为对外国文化唯一的门户长崎发展起来。1639年以后德川幕府下的日本政治情势非常安定,农业,渔业,矿业在幕府和各藩之下发展,这些产业从业人口增加,新的集落也产生发展,因此,新的市场町和定期市在农村地区和渔村地区产生,矿山町也同样。江户大阪京都的都市成为国家的规模的地域间贸易的中心,产生了富裕的商人。大量的米,地方特产物和特殊商品顺应都市需求而运输。三都市的总人口在德川时代初期,17世纪初,约100万。人口上,江户最多,大阪京都和骐达的城下町和港町,构成了封建日本的政治经济的都市系统。但形式的首都是京都。所以这个系统内,各藩内部半独立的都市系统仍存在,16世纪以来大部分在强的藩的领域内形成。封建时代的都市系统是二重构造的。

4.  近代的都市系统

1867年德川幕府崩坏,在其10年前开始,下田,函馆,神奈川,新泻,兵库港和长崎港共同向美国贸易开放,脱离了国内港的地位,建设新型港口,建立了新的都市。幕府崩坏后京都复活成为名实的日本首都,这是明治维新的开始,1868年路奥国和出羽国分裂为7个国,但没有实质意义。“国”仅是13世纪后形式的政治单位。1871年封建行政组织“藩”变为新的府县制度,最初30513301县)同年中变为751371县).最初305府道县是“国”的下位区分的古代“郡”的地域划分,古来的情况是一国数郡构成。过被形式化,藩成为行政单位的时代,郡仍然使用。所以,最初305的行政组织是为了明确封建的藩组织体系的解体。第二的75是将其统合,和1868年的72国相似。古代的国区分于藩相比,在地理上更加合理所以再次使用。187575统合为47个,到现在为止100多年没有再变化过,行政中心都市也没有变化过。日本的产业革命在明治维新后开始,轻工业最初发展,都市人口增加,各地劝业工厂开设,并有政府奖励,在德川时代大都市手工业发达的基础上大阪,名古屋,东京等大发展。原养蚕页发达的北关东,中央山地,北陆地方等输出用生丝生产的制丝业为中心的中小工业城市成长起来。1901年的官营八幡制铁的建设开始重工业开始发展。这个时期铁道铺设急速进行,铁道网的形成和都市的发展密切结合,因外国贸易,神户和横滨快速发展,横须贺,吴,佐世保的军港都市从明治中叶开始工业机能发展。大正时期至二战后,日本都市基调为加强经济都市系统,有4类分类:1. 能源资源关联:1)北海道,北九州,宇部,常磐的炭田地带和沿海宇部,大牟田的化学工业,北九州,室兰的制铁工业。2)水力发电相关的富山,延冈等电器化学工业,3)原料和水相关的釜石的制铁,日立,新居浜的铜精炼工业,富士,八代等的制浆工业成为都市形成的主要因素。2.四大工业地带关联。周边地域膨胀:川崎,尼崎等工业都市诞生,作为中心城市的周边城市与一般独立城市不同。3. 内陆的工业都市相关。制丝业发展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农村地带如諏訪和花卷受到二战后制丝业衰退的影响,并因临海工业地带受战争影响向内地转移而演化为精密工业都市。4. 观光保养。温泉汤治场,这时期热海,别府和宝塚等发展。古代的宗教都市有一定程度观光好样等机能,社会近代化对应,也增添了新的东西。

 

5.  现代的都市系统

二战战败,工业都市和大城市人口衰退停滞,受1951年开始的朝鲜战争影响,第二次工业化开始,前阶段的四工业基地(京浜,阪神,北九州,名古屋)工业复苏,东海地方和山阳地方的海岸工业都市增加,形成东京至北九州工业轴,人口向这里流动)1965年后都市分布特征:东京,大阪,名古屋大都市圈链接广岛福冈的轴带,延伸为东京向北仙台,札幌。日本海岸金泽,新泻和太平洋岸南西部付轴的高知,鹿儿岛。东西的轴带的中心地区是东海道大都市圈之称,明治时代形成的工业轴也有,与德川时代的幕府政治经济轴一致,和古代京为中心的东西轴也有。各个时代不同的都市形成条件积累的结果,形成现在的都市系统。

 

 

 

地図で読む江戸時代

Posted: 2008年7月11日 カテゴリー:

最近一直关注日本的古代城市,于是渐渐的发现原来日本这么个弹丸之地竟然有很多意外之处,远不是想象中的古代中国的简装版,于是,觉得可能有用就根据日文书翻译了一部分,大家看看,或许有些启发。这本书就叫做《地図で読む江戸時代》,依照一贯以来虎头蛇尾的作风,根据目前所读到的内容先写下来这么多。剩下的内容和书中很多有意思的地图以后有机会继续吧。:)

江户时代的地图做成

1,前史

何时开始不知,和别的地方一样,最早的是发掘所见。最早的是六世纪仓吉市上神48号古坟的室中描绘村落图的线刻壁画(海野一隆地図の文化史1996)传世最古的滴入是东大寺正仓院宝物天平勝宝3年(751)做成的近江国东大寺的垦田图和开田图,绘于麻布上。现存最古的地图中看到,所绘事物由小领域的耕地等开始,逐渐制作了广域大图,这是因为大图需要政治权利背景来支持。文献中出现的日本最初的地图是飞鸟时代大化2年(646),大化改新的班田收受相关活动中做了丈量土地用的国郡图。这是中央集权体制的权力者命令地方权力者做成地图,汉代以后中国的传统。在此后奈良,平安时代的那个作为征税的行政的基本资料。中世的镰仓和室町幕府没有图留下来。藤原京,平城京,平安京等候首都和镰仓,平泉等政权都市当然在建设时都有计划图和设计图,但也没有留下。

2,地图的发达

古代至中世先前所述东大寺的领图相似田图,庄园图在国内残存170个。8世纪至9世纪,土地私有禁止的命令松动,贵族和寺院开始大量所有土地,各地庄园兴起,初期的庄园图多为开田图,垦田图,采用中国大陆发明的方格法,标准网格内地理情报记入。镰仓时代幕府设置地头开始,庄园图作为庄园领地的确认和管理之用,当地头和庄园领主领土所有权的纷争发生而纷争相关的图较多。中世末期庄园解体,庄园图变质为乡村图,成为近世地图的一种。另一方面有着古老起源的称为「行基式日本図」日本全图通过各种形态传沿至江户时代,这种图是国家的的位置关系,通向京城的物资调配搬运考虑的主要街道的路线简略图。

奥运火炬到咸阳

Posted: 2008年7月3日 カテゴリー: Uncategorized
昨天好不容易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得知今天火炬要到咸阳了,爸爸照例要执勤,真想看看在这个曾经生活过10年的城市的火炬传递时的情景,虽然根据年初回家的感觉已经知道,现在的咸阳已经不是记忆中的那个,变得烦躁杂乱和陌生了许多,曾经的同学朋友们也大多离开了这里。但仍然想看看,这里应该不会像长野般充满各种奇怪的旗帜吧。想象着一幅画面,火炬传递手矫健的奔跑在路上,而看到背景,我会恍然大悟的说,这不是凌云楼么,这不是嘉惠商场么。
家里父母在忙装修房子,而我一如既往,什么也做不了。
 
不知道火炬什么时候到小时候生长的乌鲁木齐,什么时候到待过7年的西安?什么时候到舅舅的城市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