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2008 のアーカイブ

论文研究方向,换一个思路

Posted: 2008年1月28日 カテゴリー: Uncategorized
通过与老师的讨论终于领悟到了做研究的一点感悟,趁着鲜活,记录下来:
1。研究和论文研究。研究是为了完成某一方面的要求,论文是为了顺畅的毕业。一个可以仅在乎某方面,结果未知。另一个要平稳的不出事。
2。在国外最好是和导师研究一致,这样可以两者兼具,否则,若是作第一种研究的话,将会增加毕业的难度,精力被撕扯到两个地方。做第二中,将此国与比国互相都有彼此都不熟的东西相互介绍即可。
 
原来以前净想着种苹果了,岂不知做一个苹果贩子也能丰衣足食,虽然由衷的还是喜欢看到田间地头苹果们一点点长大的感觉,但谁又能说苹果贩子不重要的。所以,我转型了。

读 中国历史研究法

Posted: 2008年1月25日 カテゴリー: Uncategorized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原文可见:http://www.deva.cn/book/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3
以前一直没有看过的一篇文章,大约50年前所写成。很长,只看了序言和第一节。
精简内容如下:
做研究,材料易趋向无穷,方法易趋向机械,因此需研究“意义“来统领。本文之意义为中国历史文化大义,为骨干。8讲,通史,整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地理。
1。通史
研究意义,认识以往和将来。
历史有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中国史与西洋史的不同:不可分割,如剧本和诗。
研究史,首先注意变。西洋分上古希腊罗马,中古封建时期,近代现代国家。中国为断代史,秦代前上古,五代以前中古,宋代以后近代。
研究变,寻求大趋势和动向,指导前进到更合理的境界。中国史趋向团结融合西方反之。
入手研究3种途径。由上而下(有古到今),自下而上,随处下手。
第3种方法首先须问题放下,关注通体史。明体可达用,求用不一定能明体。
通体-断代-通体的步骤,不要卡在某处。
只须心知其意,仍不妨分途、分期、分题、分类,各就才性所近,各择方便所宜,乘兴量力,只莫以为自己便是史学正宗,只此一家,别无分出。大家各知自己的限度,如此钻研下去,也就够了。
是学研究要有史才(各个角度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史识(见全见大见远见深)与史德(不偏见,不武断,不主观,不求速达)。
研究历史需不断从各个角度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即便已经有的研究。
历史随时翻新和旧史新写两种。
2。政治史
政治制度史,非断代。读中国史,普通是先读编年史,再分期转治断代史,然后再来研究制度方面的通史。中国政治史两段,秦前封建制。秦后郡县制。宰相制度与君主平行。宰相与考试为中国政治制度优点。其他还有,军人,户口,自治和藩属。信仰,平准,盐铁。
孙中山提倡,五权分离:行政,司法,立法,考试,监察。
研究方法: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须明白在此制度之背后实有一套思想与一套理论之存在。
中国人天赋 政治力。不应全盘否定,应学习整理。若中国人不能自己创制立法,中国今天将永远无望。我们若只知向外抄袭,不论是民主抑是极权,终究是一种行不通的一面倒主义!
 
 
 

研究研究

Posted: 2008年1月22日 カテゴリー: Uncategorized
文物保护工作似乎是很专业的,学习建筑历史也没有办法从事的。文物保护能够真正落实到建筑体,针对屋顶或者木结构,或者墙体或者基础所出现的问题,通过各种方法(非常典型的工程步骤,包括勘测,论证,试验,使用)最终解决问题。尽管解决问题的途中,可能要广泛了解当代各种技术,深入搜集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蛛丝马迹,但是毕竟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实际解决了问题。对象,目标,方法都是清晰的。符合近代科学的特点和套路。建筑历史研究相比较而言,让人不由得牢骚不断,总是虚虚的踏不到实处。
东大的zw说过,做一件事情要抓住最核心的东西,不相关的要不断剔除,只说最重要的,每一个字都要经得起推敲,说透说全。
 
附,一位日本老师去年12月看了我的东西后的评论,很惭愧:

什么是研究?是理解别人做事情的方法。历史的研究,讲求方法,证据。别人可以在此基础上工作的东西。需要深入地研究,现在中国的历史的研究像韩国10年前。规划一样的,不会发现历史的问题。5-10年后大规模的普查研究完了之后,不会做深入研究,拿什么教给学生?

你的研究看起来是说自己的看法,说都可以说,谁都可以说,但是不知道对不对。或者像解说词。说了什么地方有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不知道。

为何来日本?学习研究方法,步骤是:调查(资料收集),报告,研究。通过读别人的东西学习。

 

转载方振宁访谈,关于数码相机使用部分

Posted: 2008年1月17日 カテゴリー:

http://www.mindmeters.com/blogind.asp?id=140&page=6

 

秦蕾:我看过你出版的一本数码摄影集《方振宁数码世界建筑》,数码摄影和你以往的艺术作品有什么关系吗?

方振宁:那是2002年11月出版的,如果没错,应该是中国第一本数码摄影出版物。我记得很清楚,1999年4月30号,我买了第一台数码相机尼康COOLPIX,然后我就再也没有使用过原来的传统尼康机。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因为使用数码相机有一种玩的感觉,除了购买时投资以外,使用的时候可以不必考虑成本。这样可以放心大胆地拍摄,状态越是放松,越是能够出来好照片。从1999年我买了第一台数码相机之后,到2002年大约拍摄了14万张照片,当然到现在已经有百万张了。

当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价值就会转变。比如说,我所说的没有成本,是指不需要买胶卷、冲洗照片,但是在一个人像我这样拍了这么多照片之后,那么成本又更高了。因为拍起来容易,整理照片却要花更多的时间,即使简单地看这些照片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因此时间成了成本。

然而不管怎么说,数码相机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因为每次我出门都要带上它,它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元素。

我对数码相机技术的进步非常敏感,我是说,一旦一种新的技能出来,我就想怎样利用这种功能来创作作品。比如尼康COOLPIX系列相机一有拍摄60秒动画的功能,我就开始拍摄题为《60秒》的作品,那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而现在我听说世界上有了一分钟动画国际比赛了。

如果说,数码摄影和我以往的艺术作品有什么关系,我认为是有相当大的关系。我把数码相机当作工具,分各种不同的功能,比如,有时是为了采访活动做纪录,有时拍摄城市纪实画面,还有一部分就是纯粹艺术表现。这次《界面》中展出的部分作品就是随意拍摄的,拍摄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主题。

名人名言

Posted: 2008年1月12日 カテゴリー:
“性格随行为而变化。因为行为决定性格,所以如果想要改变性格,必须首先改变行为,遵从新的行为方式。由于这种行为方式旨在改变,所以会和内在固有力量发生冲撞,遭到抵制。所以在初始阶段,新的行为方式会让人感到艰难、不愉快、不自然,心理上产生焦虑和压力。这种方式很容易上手,但只有用相当的意志力才能坚持下去。在持续了一长段时间以后,改变才会发生。
                                 艾伦・惠理斯《人是如何改变的》,1973

北京建设大学相关专业

Posted: 2008年1月11日 カテゴリー:

网上无意中看到的,觉得真应该去学习学习阿。看看人家这个专业设置,让我们这些学中国建筑史的研究生们也要汗颜。这么有针对性地学院设置让人不由想起了bauhus一群富有激情的人之于现代建筑的影响。极具针对性地学习,工作坊式教学,才华横溢的教师。在当下中国对传统回归的呼唤中,或许几年后这里的学生们在熟谙了中国传统建筑之后,在与建筑建造密切结合后,会将发展出我们的新传统建筑。

古 建 筑 学 院
  宋国晓古建筑学院院长北京建工学院设计研究院古建艺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宸垣古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古建筑艺术顾问,北京古建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建设大学在国内第一个成立古建筑学院,全面讲授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学院在成立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罗哲文、郑孝燮、马炳坚、刘大可、边精一等著名专家的关怀与支持。古建筑学院开设系统的中国传统建筑的课程分别为中国古代建筑保护规划、建筑易学与风水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年代鉴定、中国古代建筑木作技术、古代建筑瓦石构造、中国古代建筑彩画艺术、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理论教学与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实践技能相结合;观察自然、认识社会与培养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艺术修养相结合。与北京宸垣古建筑装饰工程公司、北京大正监理、北京中兴公司、北京中瑞昊天等古建筑公司合作,安排了古建筑测绘实习、古建筑瓦石结构实习、古建筑修缮实习、古建筑工程预算、古建筑施工设计等实践环节。
  我院聘请了国内古建筑行业众多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和授课老师,保障了专业知识的权威性和实用性。聘请的授课教师有韩增禄、铁付德、徐怡涛、万彩林、薛玉宝等知名人士。
开设专业
  本院共开设:中国建筑学、古建筑传统艺术、古建筑彩画与壁画艺术专业,学制四年。
中国建筑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掌握古建筑的专业理论,古建筑的施工技术,以及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制作的技术,能够从事古建筑维修,仿古建筑设计,古建筑装饰等工作,具备良好的自然,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较高人文修养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毕业去向:毕业学生可以到全国的古建研究院所、建筑工程公司、园林局、装饰工程公司、大型公园管理处、古建杂志社、古建筑保护单位,还可以从事民族建筑设计规划、古建筑修缮、古建筑装饰、古建筑断代、古建筑监理与项目管理等工作。
古建筑传统和艺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中国古建筑工程勘测、设计、鉴定、修缮、园林规划、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能在中国古建筑行业从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毕业去向:毕业学生可以到古建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园林局、装饰工程公司、文物事业单位、古建杂志社、古建筑学院,还可以从事建筑设计规划、古建筑修缮、古建筑装饰设计、古建筑监理与项目管理等工作。
古建筑彩画与壁画艺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中国古建筑彩画及壁画设计、鉴定、修缮;古建筑维修;仿古建筑设计;古建筑装饰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能在中国古建筑行业从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毕业去向:毕业学生可以到古建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园林局、装饰工程公司、大型公园管理处、古建杂志社、建筑艺术学院,还可以从事建筑设计规划、古建筑修缮、古建筑装饰、古建筑彩画壁画断代、古建筑监理与项目管理等工作。

回眸70年前西安城(图) www.xawb.com 2008-01-10

Posted: 2008年1月10日 カテゴリー:
http://www.xawb.com 2008-01-10

 

小雁塔前空旷苍凉。

宗鸣安对西安老照片情有独钟。记者贾妍摄

火檐墙在当时西安城随处可见。

火檐墙下穿洞,便于人们行走。

当时秦腔很火,三意社的售票处都雕梁画栋。

夏穿白是七十年前西安市民的衣着首选。

衣着时尚的西安人在火车前留影。

当年接产妇生产时用的是马车。

五味什字一带会馆聚集,浙江会馆建筑精美。

  记者贾妍

  时间流逝带走每个人的容颜变化。或童真无邪,或风华正茂,好在有照片让时间凝固,留住了众多人生记忆。

  和人一样,城市也有自己的生长经历和记忆,即使千年古城西安也不例外。

  一批珍贵的民国时期老照片,将70多年前西安城与人定格。或许那时的西安城,没有今日的繁华与时尚,但其质朴容颜,却让人新鲜而感动。

  “暮春的风吹来温暖的气息,那么醉人地浮着香郁的气息。每个人的身上细胞都在拼命地挣胀,燕子又那么轻快地把辽远的南国风光带到古铜色的西北来。”

  一位名叫金芸的作家这样为自己的文章《西安街景》开头。这篇收入1936年由茅盾先生主编、生活书店发行的《中国的一日》中的文字,世隔70多年后,让我们可以在阳光明媚的冬日里,发现古城也曾有过的浪漫情怀。

  这篇文章是西安地方史研究学者宗鸣安,从其收藏的众多民国旧杂志书籍中找寻到的。也说不清从何时起,任何一个带有西安字样的老物件,都成了宗鸣安收藏的目标。时间的流逝,沙一般抹平了老西安曾有的繁盛景象,二三十年来,宗鸣安就凭着老西安遗存在各种老物件上的只鳞片爪,追溯着、还原着与老西安相关的种种记忆。

  如果说《西安街景》的文字描述,让人们触摸到了几分西安旧时风貌的话,那么宗鸣安收藏的50多张民国时期西安街景的老照片,则弥足珍贵地显现了老西安的市容街貌。这也让我们回望和寻找老西安的旧时容颜成为可能。而当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驻足眺望时,才发现那是一个怎样截然不同的西安城,一个让当下西安“土著人”备感新鲜的城市。

  那些池河也曾是芦苇茂盛

  “我是在护城河里学会游泳的。”宗鸣安说:“我们这一拨人基本上都是这样学会游泳的。”

  宗鸣安用后一句话对前一句话进行着作证,因为这话在当下西安人听起来,太像在开玩笑,就像八水绕长安只作为历史记载存在过一样,护城河现在只是作为景观存在,和普通西安人的生活并无太大的关系。

  比照图片,可以发现,在过去的岁月中,西安城墙的整体风貌未发生大的变化,同样的角楼、箭楼、垛口、墩楼等。只是一张拍摄于大南门外的照片,让人们看到了大不相同的景色,南城外曾经有一个偌大的湖泊,周围芦苇茂盛,宗鸣安介绍说:“当时这个湖还是很大的,从大南门一直快要到了朱雀门,因为芦苇长得茂盛,就常有各种水鸟、大雁栖息于此,感觉就是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

  与此相呼应的是当年的护城河也是水质干净,没有太多工业污染物,又再加上当年护城河流动的是活水,虽然有时也有漂浮的杂物,但整体水质还是不错的,城河边上也是长满了芦苇。宗鸣安说:“当时常见外地人在护城河上,划着一条船捕鱼,记得小时候有次我在护城河里游泳,有个捕鱼的人,让我帮他拉网,于是我就在岸上帮他拉网,而他给我的报酬就是几条捕到的鱼。”

  现在的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代长安内城的基础上修建的,虽然明清两朝多有修缮,但是到了民国时期,还是已经破旧不堪了,于是,当年的城墙虽也有砖石铺道,但是裸露的土地上却长满了半尺高的荒草,再加上人烟稀少,站在城墙上空旷且充满了神秘感觉。宗鸣安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安人也就一二十多万人,基本上都住在城里,南门外是一片田地,西门外是乱坟岗,北门外也没有什么人烟,只有东门外,东关正街聚集了很多贩卖药材的商户,才有一些住家户。先前西安城也就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后来开了小东门和小南门等,接着其他的门后来也都渐渐打开的。”

  如此说来,当时西安人说“进城”,那是真正意味上的从乡下到城市,而不像现在只是指明一个地理位置。

  那些风景也曾是寻常楼阁

  钟楼、鼓楼作为西安的标志性建筑物,现在已经成为文物,只有掏钱买票才能上楼登高一望。当年钟楼、鼓楼和城门洞一般,建筑虽有历史,却也多作寻常用途。

  钟楼曾是西安最高的建筑,登楼四望,西安城众多建筑尽收眼底。“如果天气晴朗,南望,终南山悠悠可见,北眺,渭河如练粼粼。”宗鸣安说。那时的钟楼门洞四开,老西安城的主要交通工具人力车、马车等“穿”楼而过,来往城中四条街的人们也无需绕道而行,直来直去,倒也爽快通畅。

  “当时钟楼下的墙壁里,常贴着各种秦腔演出的戏报。”对西安城民俗研究多年的宗鸣安介绍说,“穿钟楼门洞,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这也让钟楼成为了信息集散地。夏日里,钟楼底下常坐有不少乘凉的人,一边品着‘戏报’上的头像,一边闲谈故事。”

  翰墨丹青在西安这片土壤中一直都是“枝繁叶茂”,如今我省各种书画学会林林种种,大有数不胜数的趋势。且不论书画水准,但就办公条件来看,没有哪个能比得上当年西京金石书画学会的办公地点,成立于1933年的西京金石书画学会,是西安乃至全国都比较早成立的书画学会,而其办公地点是鼓楼。

  说起西京金石书画学会的成立,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当时正值抗战前夕,国内形势吃紧,西安被定为“陪都西京”,成为民族复兴的后方根据地。为了担此重任,就有西安文化人提出,百业振兴,文化先行,1932年秋天,汇集了陕西先贤和当时名人的书画作品千余件的书画展在西安举行,展览的四天时间里,观众达数万人,轰动一时。1933年7月,西安文化名人张寒杉、寇遐、党晴梵、陈尧廷等在广济街富秦钱局,举行了成立大会,时任省府政要的邵力子和杨虎城担任了名誉理事长。学会会址原本定在南四府街二号。现在南四府街和鼓楼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很远,但在当时,南四府街的位置还是略显偏僻,于是1934年9月,学会迁址鼓楼。金石书画和名楼古建做伴,倒也相得益彰。而学会也是每周都举办讲习会,喜爱者均可参加。

  “当时金石学会举办的展览,从学会刊印的画册可以看出,不少古代名作都被收集其中。”宗鸣安感叹道:“像元代马致远的《深山虎啸图》,宋夏王圭的《溪山无尽图》卷之三、四等,以及八大山人、王石谷、王铎、高其佩等人的书画近千幅,老西安人真是有眼福,这些好字好画我们这一代人是无从看到了,西京金石书画学会是值得西安回忆的。”

  那些街巷也曾雕梁画栋

  “房子一边盖,”是关中建筑最典型的特征,据说是为了在干旱的西北,聚集雨水。老西安沿街房屋基本上也遵从这个风格,但却是为了有更宽阔的门面房。当年西安除了东、西几条大街外,其他街的路面都是泥土路,于是,街面上的商家店铺门前都摆放一个“太平水缸”,水缸里蓄满了水,平日清晨可作洒扫之用,如遇大火也能用水灭火,其功效很像故宫里的大铜缸。宗鸣安说:“每当有政要来西安时,黄土垫道,想想把黄土压得实实的,上面洒上清水,黄亮亮的土地,散发着淡淡地土香味,也实在是一种景色。”

  看老西安的街景照片,最让人惊诧的是遍布西安大街小巷的“火檐墙”,随处可见,雕工之精致,修饰之华美,丝毫不逊色于江南一带民居的马头墙。而最让人惋惜的是,随着城市的变迁和房屋的改造,这些火檐墙现在竟然踪影难觅。

  这火檐墙说起来,原本有着特别实际的防火之用。最早西安的房与房之间不过修一堵高墙,如邻家失火,木材燃烧最突出部分自然在椽头。房与房之间的椽头部分,如果延伸出一段高墙,当火势蔓延时,就能有效地起到阻燃火势的作用。孤零零的一面高墙,很是不好看,于是,旧西安人就在这沿街凸出来的墙壁上端,修砌出各种上大下小、形状各异的装饰砖雕来,这些火檐墙,或雕刻如意图案呈半圆形;或用青砖层层累叠、错落成塔尖状;或作成三环相连的云朵状;或在半圆齿轮状上加上小小的塔尖,颇有些类似西方教堂屋顶风格。除了形状多样外,火檐墙上的砖雕也很是精美,既有幽兰绽放,也有祥云飘浮,还有万寿团字,讲究的西安人在这火檐墙上下的功夫,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火檐墙在老西安的东大街最为漂亮,当时的东大街长约两公里,宽约30米,是当时最宽的大街,街两旁商业房屋高低基本相近,每户之间都有火檐墙,而沿着火檐墙,在各商户屋檐下顺势搭出来形成的走廊,又起到了遮风挡雨的功效,同时火檐墙下方,开凿出了圆形门洞,也让各个商户的走廊连成一体,便于顾客行走。

  “西安当时很多大宅院和各地会馆都修建得非常华美,一点都不逊色于苏州园林。”宗鸣安介绍说:“当年玉祥门没有打开之前,那里曾有占地几百亩的大家族花园,山石玲珑,水波荡漾,因为院子太大,里面还铺上了轨道,跑着小火车,其功效有点像现在风景点里的电瓶车。”

  对于毕业于西安41中的宗鸣安来说,最让他激动的收藏,是找寻到了自己母校的老照片,他说:“我们中学其实是清朝时期的贡院,后来改名为省立一中,后来几经变迁,学校已经没有了。我30多年前上中学时,印象最深的是院子里有树皮黑黑的古树,毕业留念时,大家也不站在一起,男生一堆,女生一堆,中间露出的是学校的老房子,当时只想着将来给人留个念想,没成想当背景的建筑也成了念想。”

  搞了这么多年的西安民俗研究和收藏,最让宗鸣安痛心的是一些有文化韵味和历史遗存的建筑被拆掉了,他说:“当年在东大街上有西安最早的邮局,石头砌就,建筑非常有韵味,历经风雨,可惜到上个世纪90年代,却被拆掉了,这些老房子凝聚起来的气质,是任何新建仿古建筑都无法替代的。”

  那些容颜也曾质朴生动

  宗鸣安收藏的老西安照片当年都是用120照相机拍摄的,有事没事,宗鸣安喜欢用放大镜照着这些一两寸见方的旧照片看,看照片上那些青砖灰瓦的走势,看照片中墙壁上细小的海报和商号,就是凭着这些细小痕迹,宗鸣安要给这些没有说明的街景照片,找到原本的地理位置。

  宗鸣安说自己很喜欢看旧照片的感觉,因为对这些照片长时间地看,会有种回到那个时代的恍惚。看着照片上那些一眼可以望到底的宽阔大街,宗鸣安说自己会有种心灵放松的舒畅。老照片中普通百姓的表情,也是宗鸣安最喜欢研究的对象,“如果猛一看,你会觉得这些人的脸色木讷、呆滞,但是如果你再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其中也有纯朴和生动,人的表情其实是生活状态的写照,当时人们生活的状态,就是黄天厚土,其心境是厚实、纯粹。”人是最生动的故事,所有的风景都是因为有了人才好看了。

  夏穿白,冬穿黑,七八十年前的老西安人也有着自己的讲究和时髦。虽然从老照片上看,人们穿着的衣服颜色相近,但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有质地的差别,普通人以穿布为主,冬天的棉织布袍显现在照片中,往往有摸不平的长长短短的细碎折痕。而富裕一些的人穿的毛呢、锦缎衣服,拍在照片里,会随着衣纹走向,浅浅地泛着暗光,富贵之气跃然而出。

  听秦腔是那个时代西安人的最爱,也是招待嘉宾的必备项目,鲁迅当年在西安易俗社听完了秦腔,写了“古调独弹”的匾额,至今还高悬在易俗社剧场内,而1935年,江南才子、名记者易君左来陕,也曾受当时的省主席邵力子和杨虎城将军的款待,听了场秦腔名角王月华的《杨氏碑》,易君左看罢,很是感慨:“我总以为昆曲柔腻,秦腔刚烈。但今夕所演,慷慨悲凉,兼而有之。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他随即赋诗称赞:“连霄相约看桃娘,顾曲周郎枉断肠,最是月明如水夜,长安市上听秦腔。”

  除了秦腔,电影这时也开始进入了老西安人的生活。

  70多年前,作家金芸在《西安街景》一文的结尾写道:“都市的动脉那么急剧地跳动着,汽车、人力车、洋车……不停地飞驰。时间的齿轮不住地闪过,慢慢地,暮色从地角飘起来,苍茫地动着、动着。晚上,阿房宫电影院门口,电灯闪耀着奇幻的色彩,一对年轻男女歪着脑袋,挽着手走来,猛地一抬头,男的说:‘是陈燕燕演的《寒红落雁》呢!’‘怪酸苦有味的影片呵!’女的脸上挂着微笑,那么轻轻地答着,一个孩子在他们身边扯着嗓子喊道:‘晚报!谁要看《长安晚报》!’”

  此情此景,对我们来说是何等的熟悉,如果将文中的电影名字换作《色,戒》,报纸的名字替换成《西安晚报》,这不就是西安人当下的生活吗?

  那一刻,我相信一个城市也是有性格延续和记忆闪回的,只是常常被居住在其中的人忽略了。(照片除署名外,均选自宗鸣安的《西安旧事》)

新年好!

Posted: 2008年1月8日 カテゴリー: Uncategorized
很久没有在这里留下些东西了,日子就匆匆的过去,在这个辞旧迎新的一周,在日本一年中最大的假期之前,曾经想要在这个假期好好整理整理一下自己,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自己的blog,都欠下太多的东西了。一分钟前还在悲哀,假期就这么结束了,自己似乎什么都没有作,什么都没有变化。现在想通了,立地也可以成佛,现在开始吧,每天都可以当作新年嘛,祝大家新年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