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2007 のアーカイブ

次の記事について: Q and A

Posted: 2007年10月30日 カテゴリー: Uncategorized

 

元の記事からの引用

Q and A

以下内容非亲身经历,引用自后辈学友,起因为对在这里学习的困惑:

 
Q:如何在语言不同的国家更好的学习建筑?
A:这个问题问得不够明确,不好回答。
 
Q:比如所处环境由于语言差异,交流的有效性不是很好,会不会严重影响学习?如果已经发现存在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
A:对于建筑师来说,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语言,而在性格。我们可以把建筑师从性格上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内向型,独立安静的思考是他喜欢的工作学习方式;另一类是外向型,人越多越好,共同的讨论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抓住要害有力出击。这两种人都能成为优秀的建筑师,只是前者大多成为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设计师,而后者大多在商业建筑师的圈子里颇受欢迎。所以语言环境差异带来的影响,取决于你是哪一类建筑师。如果是第二种人在异国他乡学习,有很多精彩的想法,但是当地语言掌握的又不是很得心应手,就会感到比较失落。
Q:当我们已经在某国学习了一段时间,最初的新鲜感已经不那么强烈的时候,如何让自己继续以积极的状态投入更有效的学习和工作中?
A:如果那个地方一直有特别吸引你的东西,这个问题就不需要问了。刚过去的时候吸引你刺激你的东西多一些,感觉比较有意思,可时间一长就开始产生疲劳。这个时候问自己一个问题:这里有什么东西吸引我,让我特别想在这里学习下去?如果自己很快可以回答,那就在这个地方好好研究这个东西。如果自己含含糊糊根本回答不出来,那就说明你在这个地方呆着的动机需要反省。可以吸引你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可以学到?然后要有勇气拍拍屁股走人。师傅不行换师傅,学校不行换学校,城市不行换城市,国家不行换国家,赶紧!这个时候需要比较强的抗压能力,因为你现在的师傅可能是传说中的神仙,你现在呆的地方可能是众人眼中的天堂。不管别人说什么,你始终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地方再烂,人再没有名气都无关紧要,只要你在那里可以学到那个吸引你的东西,就要坚定你的心,投奔过去!
Q:在不同的国家学习建筑应该会有不同的感受,学习者如何更好得享受这种不同?请以留学日本为例回答。
A:接着上一个问题我们来看日本。既然你选择留学日本,那么日本吸引你的东西是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答案很有可能是“设计学”,这是大和民族在狭小的国土上得以繁衍的核心智慧。世界范围内日本人喜欢设计善于设计精于设计也是相当有名的。比如我们学校的周若淇,李志民教授早年留学东洋学的就是设计学。比如从桌子走到门的距离,他们仔细研究让人从桌子旁起身,向门走几步正好到达,感觉最舒服,而这就是设计师的尺度依据。日本人厉害之处在于:大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小到一支笔一枚别针,他们统统用一样的科学方法研究过,设计过。如果设计学很吸引你,你在那里就会如鱼得水;如果你压根就觉得这件事很无聊,你呆在那里可能会很难受。
要说明的一点是,设计学这个东西日本人发挥的最极致的领域在于工厂设计。别国人不屑一顾的细节,他们可以几代人反复研究精微技术差别,所以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性能的速度世界领先。但是只研究设计学不足以成就一名建筑师,日本最顶级的建筑大师自学能力都很强,黑川安藤矶崎新无一例外。毕竟设计思考过程是不可以被严格制度化数据化的框架僵死的。所以在日本学习建筑,除了要有吸引你的东西,更要善于发现你自己的研究方式。
 
Q:从长远职业规划角度看,在国外学习的这段经历如何体现更大的价值?
A:我们接着假设你现在已经完成了日本博士阶段的学习,准备回国大干一场。很有可能你回来之后感觉施展不开,茶壶里煮饺子。这不能说我们国家太落后,或者说你学的东西没用。而是日本的那一套东西扎根于那一片海岛,几乎大和民族所有的人都害怕犯错误,认认真真在寻找一种规范一种准则,一旦找到了可以避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的方法,大家都高高兴兴这样做。日本国土小,经不起大家常常犯错误。而我们中国就不是这样,地方大,人也多,天南海北差异很大。所以在那里特别推崇的一套方法到中国很有可能根本没人买帐。还是那个例子,你回来说日本人研究过了“从桌子走到门正好走8步最舒服”,中国人就会告诉你“可是我就是喜欢跳5次跳过去”,而法国人很有可能说“我喜欢从另一边慢慢绕过去,拿上咖啡再去开门”。在国外学习的所有东西硬搬回来很可能会碰壁,是否回国,回来后从哪里下手,这个就要考验你的眼力和智慧啦!
 
Q:国内建筑市场前些年的高热状态不可能一直保持,这两年温度有下降趋势。我们建筑学生很有可能花几年时间拿到一个高学历,甚至远渡重洋镀金归来,结果发现国内市场冷却,就业门槛也高了,想要挤进去的人也更多了。那个时候反思自己的选择会不会后悔当初?
A:国内建筑市场开始降温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作为建筑师你是否需要为工作犯愁因人而异。如果你现在足够优秀,并且有信心不管在哪里一直都会这样优秀下去,那就请你放心念你的书做你的研究,当你真正走入社会准备全身心工作的时候,顶级事务所的大门会永远为你敞开。如果客观的分析自己在这个行业处于中下游,并且没有其他特殊原因影响你,那就不要再消耗时间了。趁现在国内门开得多,赶快找一个走进去,快要关上的如果还有个门缝最好试着钻进去。因为市场紧缩带来的结果肯定是咔嚓中下游群体,如果你大概在这个位置,等门关上了任凭你再敲也不会有人来开。和最初谈到问题一样,你要清楚你是哪种人。
 
PS:以上内容为引用自一MM的内容,我托她问刘克诚老师一些问题,真的很好的一场讨论,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们可以分享,再次感谢你

为何,日本

Posted: 2007年10月26日 カテゴリー: Uncategorized
cmn_header_ttl_02dora08wp2_lwoods_mov5_01为何来日本,在日本能做什么,将来回首这段时光能得到什么。这是一个可以长期思考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在想想这个问题都会有些不同的答案,我是兴趣广泛,或可被称为喜新厌旧的。若是很长时间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变化是一件让人悲哀的事情呢
追加几张机器猫剧照
 
未命名44未命名

3

还有那个据说是背景基地的照片

DSC_0231DSC_0232DSC_0235

DOMINIQUE PERRAULT vs NAITO HIROSHI

Posted: 2007年10月23日 カテゴリー:
19号去东大听了一场讲座,关于dominique可参考http://www.perraultarchitecte.com/。讲座以多梅尼克设计方案综述和与naito hiroshi(内藤广)的对话,内藤广:http://www.naitoaa.co.jp/
多dominique的作品,最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插在山体中的建筑,地下庞大,露出来一个玻璃盒子,里面有很多成各种角度防置的反射办,在效果图中可以看到,能够通过这些反射办江天空和周围美丽的景色反射进地下,晚上则反射出内部五彩光芒。我的认为,do的作品是景观与建筑相结合。在做建筑设计的时候总是从周围环境开始设计,一直到建筑成形,其间环境景观始终是助教,你看不到他的建筑的雕塑般的体谅,看不到迷人的时尚的外立面,有的是和周围环境一体,坚持自己的形体,但就像一片草地,一块石头一样自然而不引起注意。zw的说法,do德这种做法和中国园林建筑设计在贺信思想上异曲同工,在欧洲能够 存在下来,非常另类,设计环境宽容。
整体上觉得他的作品就是喜欢把地面撕裂,把建筑塞进去,呵呵。
讲座期间一个花絮,一个三年级学生问do你做设计的时候,对结构怎么考虑的,作为建筑师?do地回答是我不管,又专门的结构师。这个学生就显示出了日本人的认真和严谨,说了一句,这真是一个很奇怪的回答,作为建筑师怎么能不知道。其实do是有点开玩笑的说的,而这个学生如此回答他显然脸上挂不住,有些 激动地和他讲了很多,大概是说现代社会分工合作明确,他又不是鲁宾逊漂流在荒岛,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甚至性生活。学生似乎还不满意,内藤广出来显然是打圆场的说了一些话,但是可以看出来是向着日本学生,他说的过程中,do还不断向他做鬼脸。看出了法国人的浪漫与幽默和日本人的事事捉摸,较真。
应zw邀请来听了讲座,听完后兴奋之余,两人杀到附近麦当劳。店外,雨正大,就这汉堡包,胡吹了一番然后做两个小时电车回家。

见学记

Posted: 2007年10月23日 カテゴリー:
下午去了汤岛车站附近的旧岩崎邸见学,见学是作为近代建筑史课程最后一节内容而进行的。课程没有参加,但出去玩的机会没有错过,问了研究室硕士1年级的学生,一起在1点20的时候赶到。岩崎是个商人,他创建了日本三菱。明治29年建造,1999年指定为文化财。设计者josiah conder(英国伦敦人,明治10年受日本政府招募作为现在东京大学的前身,工部大学最初建筑学科的教授从事西欧式建筑设计教育,门下学生辰野金吾设计了东京车站。他本人在日本结婚生子,大正9年去世)现存建筑主要有洋馆,和馆和撞球室。这个建筑的建成被誉为近代建筑的夜明珠,新的日本建筑文化的发端。当时有20几个建筑,现在仅剩下3幢。选址的前身是地方的藩主,建筑用地在一块人工垒筑的高台,边缘的鹅卵石仍可见,虽然规模比当初缩水了很多,但是在东京都的中心部仍然能后又一片开敞的庭院。与周围建筑也还算是协调。作为历史建筑的活用,除了尽可能保持建筑的原振兴以外,策划了与东京艺术大学合作的展览,前卫的但是可逆的作品和装置(以光声为主)不经意的在古典的壁炉上,椅子上表现出来,怎添了几分趣味。
结束之后我决定走回去,因为只有一站还要160日元呢,然受顺便就去上野公园赚了小版权,因为太大,整个转一圈太累。印象深刻的是满池的荷花和到处乱跑的鸭子们。池子叫做不忍池,一个大池子被河堤小道分成3部分,中间还有一个交通节点的岛屿。有一个池子可以划船,国内常见的那种鸭子造型脚踏船,突然想到看到以前看到的某位网友的樱花照,原来是在这里!
上野公园充满了市井平民的气息,三教九流,最常见的市民们多会与此,爱好画画的业余画手,锻炼的老头,上班小憩的职员,遛狗的闲人。小广场上贴着杀人命案线索提供的通知。小推车买煮物和清酒的摊贩,车子周围摆着小凳子供人们就餐。闻着荷花的清香,这一瞬间竟让我找到了几分熟悉。

中共17大

Posted: 2007年10月17日 カテゴリー: ニュースと政治
今天借助17大而关注了一下我国的发展状况,看了很多文章,突然有些惊讶,在不知不觉中,中国已经发展的这样迅速了。我们究竟是否爱国呢,与欧洲人,美国人,日本人那种提起祖国就衣服自豪状或幸福状相比,我们爱国吗?17大湖主席报告中指出,台湾问题要由包括台湾2300万人民在内的13亿中国人共同决定,那么,要搞全国共投的话,正如凤凰卫视的分析,起码有7亿国人是坚决维护一个中国的。而且警告台湾,胡锦涛主席在17大上的演讲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斟酌的,作为一个整体单元的中国这个已真真正正成为世界中超级大国,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了一番。正如美国,其国策一定会维持一贯性,而且在经济,政治等手段无法奏效的情况下一定不会吝惜武力手段。因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而不会有大动作的想法是危险的。
 
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提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时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
 
 
 

以黑川的名义

Posted: 2007年10月14日 カテゴリー:
最近几天应该说是一周左右的时间,一改往日没事看看博克,没事上上小网的习惯,着实忙了一阵子。主要成果除了去各个相干不相干的地方走穴外就是凑出了一篇学校内部发表的英文论文,以及顺带的好几个写作任务。虽然辛苦,虽然狼狈,虽然连在电车上都在抱着电脑打字,但得到了结果,取得了一定的小成绩。然而其在本人学术生活上的影响与今天从shf处听到的关于黑川纪章先生去世的消息相比,则显得那么小。在世界知名范围的建筑师,黑川先生可算是唯一见过面索要过签名的,而且不止一次。和黑川先生的交流主要有这么几次。
第一次见面是在2003年上研究生的第一年,突然听说黑川先生要来东楼作报告,大家都很沸腾,四楼报告厅从来没有过这么多人,充斥在一切可以停留的空间。我们113专门人手一本买了黑川纪章的介绍书,在黑川讲完之后,刘kc院长问大家有没有问题之后,我鼓起勇气请黑川先生给我们的书签名,然后引起大家签名狂潮,没有准备本子的甚至在一张纸上。
第二次是2006见黑川先生的作品,那是在去厦门毁约后游历杭州之后到郑州,刚好lyg在新区作了项目,得以参观黑川先生的郑州新区规划,圆环型结构内步行了一趟入内看了会展中心。
第三次是2007年初,黑川先生设计的国立新美术馆前的樱花还未开放,美术馆已经开馆时,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包括黑川建筑展,建筑家,艺术家系列讲座。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我去了3趟位于东京都内的标志之一的六本木地区的国立美术馆,在我来日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黑川先生邀请詹克斯讲座,当时让詹克斯签了名,坐在了黑川后面一排的,又看到了黑川先生,一身黑色休闲西服,在室内也带着墨镜。用纯熟的英语进行与詹克斯的介绍和交流。这次讲座和在冶院那次真是差别很大,无论是演讲者还是演讲场所都可一说是世界一流的,然而略显清冷的场面,面无表情默默的听众总是让人怀念起当年用纸片占座,闷热而沸沸扬扬的四楼报告厅。见是见到了,可是后没有勇气让他签名,两排座椅的距离似乎就是日本海峡的宽度。
没想到这种后悔的心情没有持续几天就因在一个周末练完剑道后再次来看黑川先生建筑展而被打破了。在看完了先生的慢慢两个大厅充斥着图面,模型,多媒体展示的展览后,在门口贩卖先生书籍的地方又见到了先生,依然一身黑色,身上挂着两台照相机。正在被一群中年funs围着在买的书上签名。在我考虑要不要买一本找他签名的时候,那些funs已经签名合影结束。于是我迎上去和先生搭讪。用很蓝的日语告诉他我在西安听过他的报告,他很高兴,说那次报告很好啊之类,然后顺手从柜台上拿了一本黑川作品年历,签名送给了我,末了还握了手。温暖的老人的手。
再次听到大师的消息就是陆陆续续的竞选 与落选,然后就突然于10月12日死了。大师总是留下黑色风衣,黑色墨镜,孑然一身的感觉,在最后的时刻也是很孤独的走的吗?
从来日本比我早些的先辈shuion处了解到了更多一些的黑川先生,妻子是著名演员,与政府各界有良好的社交关系,帮助黑川先生得到了很多工程项目,在毋庸置疑的成就之外,必须说他还是比较会运作地,他没有很多建筑师有才,但是却是我在20岁年代里真正亲身接触过的大师而永远心存好感,而铭记在心。
shouinさん言った:
ご冥福をお祈りします
 
大师即殁,撰文祭之。